“這個項目外包了”“后勤保障全交給第三方了”……如今,“外包”已成為不少單位的常態。從技術開發到物業服務,從數據錄入到活動執行,越來越多的具體事務被交給專業公司,有人難免疑惑:活兒都讓外包干了,那些在編的正式工,究竟在做什么?
事實上,合理的外包并非“替代”,而是一種“分工”。在編人員的價值,恰恰體現在外包無法覆蓋的核心領域。
其一,是規則的制定與把控。外包團隊更擅長“按圖施工”,但“圖紙”的設計權必須牢牢掌握在核心人員手中。比如在政務服務領域,外包人員可以負責材料錄入、窗口引導等流程性工作,但審批標準的制定、政策漏洞的修補、服務體系的優化,必須由在編人員主導——他們熟悉法律法規的邊界,了解群眾需求的痛點,能確保每一項工作都不偏離公共服務的本質。
其二,是風險的研判與應對。任何工作都存在變量,外包可以處理常規事務,卻難以應對突發狀況。一場大型活動,外包團隊能搞定場地布置、人員組織,但安全預案的制定、輿情風險的預判、緊急情況的處置,往往需要在編人員坐鎮統籌。他們的經驗與責任,是應對“意外”的壓艙石。
其三,是資源的協調與整合。外包機構往往專注于單一環節,而復雜工作需要多部門、多領域的協同。比如城市治理中,環衛外包負責清掃,綠化外包負責養護,但如何讓清掃與交通疏導銜接、讓綠化與居民休閑需求匹配,需要在編人員站在全局視角協調資源,避免“各掃門前雪”的碎片化困境。
其四,是價值的堅守與傳承。每個單位都有其核心使命: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初心,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事業單位的專業精神傳承……這些無形的“內核”,無法通過外包合同傳遞,必須由在編人員以身作則。他們是規則的示范者、文化的傳遞者,更是組織價值觀的守護者。
當然,現實中也存在少數“外包亂象”:本該由在編人員承擔的責任被推給外包,自己卻陷入“喝茶看報”的清閑。這種“甩手掌柜”式的作風,不僅浪費公共資源,更背離了崗位設置的初衷。真正的外包,應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核心人員聚焦核心職責,而非成為偷懶的借口。
說到底,外包是社會分工細化的產物,它考驗的不是“誰該被取代”,而是“誰該站在更重要的位置”。在編人員的價值,從不是埋頭于具體事務的“執行者”,而應是把握方向的“掌舵人”、守護底線的“守門人”、推動發展的“謀劃者”。唯有厘清權責、各司其職,才能讓外包的效率與在編的擔當形成合力,真正提升整體效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