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這幾天,俄羅斯總理抵達遠東開展了視察工作,第一站就來到了中俄邊境,的阿穆爾州卡尼庫爾干公路口岸。
而到達這里的總理臉色卻不怎么好,并且還下了一個死命令,有一項任務必須在今年年底完成,到底是什么任務呢?俄總理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修了三十年的橋
連接中俄的黑龍江大橋,通車才兩年,中俄貿易往來就成倍的增加,可這座橋其實早在1995年的時候就開始修建了,30年的時間,按照中國的速度,這樣的橋都不知道修多少個了,為何會這樣呢?
協議確實早在1995年,圖紙估計都黃了,大橋卻一直在紙上“睡大覺”,原因不在中國,而是因為那時的俄羅斯,眼睛只看西方。
蘇聯剛解體,莫斯科的精英們忙著“融入歐洲大家庭”,加入G8,和西方把酒言歡。
在他們眼里,富饒的歐洲是客廳,廣袤的遠東是堆放資源的后院,政策、資金、人才,一股腦地涌向西部,沒人真心在乎遠東的橋修不修,路通不通。
“要是這橋早二十年通車,我早開連鎖超市了!”橋邊賣套娃的俄羅斯大叔,半開玩笑半是心酸,一句嘟囔,戳破了一個大國三十年戰略失焦的代價。
他們把所有雞蛋都小心翼翼地捧向西方那個籃子,結果籃子被人家一腳踢翻了,那么橋是怎么提上日程了呢?
西方制裁加速工程
真正的轉折點是2014年,西方的制裁,像一堵墻,瞬間封死了俄羅斯向西的路,莫斯科這才猛然回頭,想起被冷落多年的東方鄰居,塵封的黑龍江大橋項目,被火速激活。
2022年,橋終于通了,可尷尬的一幕上演了:中國這邊,是窗明幾凈、自助通關的現代化口岸,貨車掃碼過閘,快得像一陣風。
俄羅斯那邊,海關人員擠在集裝箱改造的臨時辦公室里,慢悠悠地排隊蓋章,硬生生把鋼鐵洪流堵成了停車場,效率的鴻溝,肉眼可見。
大橋通車第一年,貨運量就暴漲三倍,而俄方海關率先“投降”,處理能力迅速飽和,他們甚至破天荒地主動申請24小時通關,可硬件跟不上,一到晚上十點,閘門還是得落下。
司機們干瞪眼,再急的貨也只能在冰天雪地里再等一夜,這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總理的怒火,正是源于這種想踩油門卻發現車還掛在空擋上的憋屈。
而比水泥和鋼筋更難解決的,是人和制度的短板,阿穆爾州政府曾開出比莫斯科還高的薪水,招聘懂中文的物流人才,結果應者寥寥。
當地人坦言,誰愿意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天干苦力活?還不如去加油站當個保安,清閑又暖和,沒有高素質的人才,再宏偉的藍圖也只是墻上的畫。
物流鏈條更是“半身不遂”,貨運量激增,俄方連個像樣的倉庫都沒有,成堆的貨物只能碼在江邊露天堆放,最后還是中方企業緊急協調,租了幾千平米倉庫才解了圍。
更有意思的是,口岸二期工程需要大量建材,中方建議用中歐班列運,能省一半運費,俄方卻猶豫了,他們怕外界說自己“過度依賴中國”。
這種在效率和面子之間搖擺的擰巴心態,才是發展的最大隱形障礙,就連普京親自拍板的黑瞎子島開發項目,地方官員也私下抱怨,聯邦的錢總是“在路上”,撥不下來。
要不是西方制裁把后路堵死,這些項目恐怕還得再拖個十年八年,當然俄羅斯也有明白人。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7月21日,俄羅斯總理米蘇斯京已經到達遠東展開視察工作。
他來到了中俄邊境口岸,看到了中俄口岸的差距,于是他在現場強調了一點:“這是遠東物流網絡中的關鍵設施,它將有效增加黑龍江大橋的運輸量,必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建設,不能失去目前的發展勢頭?!?br/>
路是通了,但投資者的擔心還在
橋通了,變化看得見,大橋旁新開了一家咖啡館,老板是位俄籍華人,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五百杯咖啡,喝著熱咖啡的俄羅斯司機,望著對岸的繁華,眼里多了幾分羨慕和期待。
但老板心里不踏實,他最怕的是俄羅斯變幻莫測的政策和名目繁多的檢查,“今天說可以,明天可能就來一張罰單,”他說,“在這里做生意,得隨時做好準備?!?/p>
這種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一層薄冰,覆蓋在遠東看似火熱的開發浪潮之下,它考驗著每一個投資者的膽量和耐心。
參考資料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5-7-21《俄總理米舒斯京視察一俄中邊境口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