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消息(通訊員 闕月 李鑫峰 報道 陳寶晟 攝影)為讓孩子們在筆墨熏陶中提升普通話表達能力,同時深度感受漢字文化的獨特魅力,7月17日,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在黃梅縣古塔社區與大河鎮太山村的“愛心托管班”中,以筆墨為橋,在橫豎撇捺間播撒規范漢字的種子。
針對當地部分孩子普通話表達不夠流利、對漢字規范書寫及書法文化認知淺顯的現狀,志愿者團隊創新打造“語言+文化”雙軌課程。課程通過“筆墨賞析—發音校準—書寫實踐—文化解讀”的遞進式教學,讓知識在筆尖與舌尖的互動中自然沉淀。
推普的核心聚焦于課堂,古塔社區的教室里墨香裊裊,暖意融融。闕月老師示范“指實掌虛”的握毛筆姿勢,逐一看孩子們的姿勢并糾正。實操過程中,她從“一”字教起,她握著孩子們的手示范起筆收筆,強調“‘一’字書寫平正,發音‘yī’要標準”。更讓孩子們驚喜的是,闕月老師提前書寫了每位同學的名字毛筆字,墨香氤氳的宣紙遞到手中后,孩子們都興奮地對照臨摹,志愿者老師們逐一教孩子們認讀:“沈雅欣——shěn yǎ xīn、何錦榮——hé jǐn róng”。
大河鎮太山村的課堂以“漢字的前世今生”為主線展開。鄢璐瑤老師在展示漢字演變時,從甲骨文的古樸到楷書的端莊一一呈現,與此同時,她敏銳捕捉到孩子們發音中的細微偏差,耐心糾正著“蠶頭燕尾”“筆走龍蛇”等書法術語的讀音,讓文化傳承從準確發音開始,潛移默化地規范了語音語調,更讓推廣普通話的工作在沉浸式文化體驗中自然落地。
“書法是漢字的藝術,普通話是漢字的聲音。”志愿服務隊隊員闕月表示:“我們想讓孩子們知道,寫好漢字能讓文化底蘊看得見,說好普通話能讓漢字故事被更多人聽懂。”
當孩子們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講述筆下書法作品時,當漢字千百年的演變故事隨稚嫩童聲緩緩流淌時,“智能之光”志愿者服務隊的青年們正以蓬勃的青春力量,讓文化的傳承在筆墨的韻味與鄉音的暖意交織中,既有直抵人心的溫度,更有浸潤歲月的厚度。(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