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楷書,還是行書或草書,王羲之的筆法,均是中華書法核心,畢竟后世的“楷圣”歐陽詢,以及“草圣”張旭、懷素等,均由其字發跡,因此精通“王字”筆法,就是掌握書法核心。
然而,早在晉唐時期,筆法乃是“禁傳機密”,只能族內、師徒間傳授,甚至王羲之臨終前,為了傳承技藝,特地撰寫幾幅寶冊,囑托兒子,不可示外人,由此可見,常人想要悟透,十分困難。
特別是草書,筆法深奧,對基礎要求高,唯有得“二王”技法,才能不離傳統,字字扎實,后續呈現藝術光彩,晉唐距今千年,“口傳手授”早已無法實現,為了學得古法,世人多臨摹《十七帖》《書譜》等
實際上,上述法帖不適合初學,內容籠統,沒有詳細的草字構成、難點等講解,并且筆法深奧,當代有些專家,尚且參不透,更不用說新手小白。
幸運的是,王羲之禁傳的秘訣,被明朝一位高人破解,他將其總結,重新修編,整理、篩選王羲之的傳世草字,集成一部寶典——《草訣百韻歌》。
這是一部專門講解草書書寫規則,以及技巧的詩歌體口訣,采用5言歌訣,分析草書的用筆規律、組成結構、難點、易錯點等,全篇共計1000余字,涵蓋160韻口訣,內容簡明、易懂,適合背誦,朗朗上口。
每個草字旁邊,還有對應的小楷書注釋,輔助識讀,況且卷內的草字,均是源于王羲之真跡,選出最經典、最精妙的字體,字字都是教科書,初步感受“草法”,用筆技巧,以及魏晉風韻,日后上學晉唐。
比如這句“蹄號應有法,云虐豈無傳”,就是區分相近字,“蹄”和“號”草字,乍一看寫法相似,“號”的筆畫轉折多,略顯復雜,“云”和“虐”上部一樣,下部僅有一個短橫,位置有所差異。
市面上的《草訣百韻歌》范本,層出不窮,種類非常多,其中很多范本的字跡漫漶,或者經過科技修復,與反白處理,早已失真,不夠細膩,沒有古人風韻,并不適合臨摹。
好在近期,臺北故宮展出一幅罕見的墨跡本,字跡清晰,墨色生動,全卷無一處缺損,極其罕見、稀有,可時常臨摹,一方面提升理論,掌握草書結構,學會區分草字等,另一方面學習古法,逐漸深入晉唐,練好它少走10年彎路。
而今,我們對王羲之《草訣百韻歌》,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折裝,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