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時節的到來,標志著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正式開啟。我國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語“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時節的酷熱難耐。同時,大暑作為養生的關鍵時期,需注重寬心防暑,戒除煩躁與怒氣,防范暑濕邪氣對健康的潛在危害。暑伏期間高溫高濕,多發的傳染病有哪些?該如何養生保健?“情緒中暑”又是怎么回事……7月22日恰逢大暑,山西省衛健委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夏季需警惕腸道及蟲媒傳染病
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科科長董阿莉介紹,腸道傳染病包括細菌性痢疾、感染性腹瀉等,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發熱,嚴重時可能出現脫水等。這類疾病與飲食、飲水衛生密切相關,建議避免吃生冷食物,生熟分開,確保食物徹底煮熟,不飲用生水,并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蟲媒傳染病是通過昆蟲如蚊子、蜱蟲等叮咬傳播病原體引發的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叮咬后的發熱、皮疹、頭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
蚊子叮咬不僅會導致皮膚出現疼痛、發癢等不適癥狀,還會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如伊蚊傳播登革熱,庫蚊傳播乙腦,按蚊傳播瘧疾等。因此,滅蚊、防蚊非常重要。“大多數蚊蟲習慣于夜間活動,但伊蚊卻在白天活動。因此,防蚊工作不能只關注晚上,應該全天候進行。”董阿莉強調。可采取的相關措施有清理蚊蟲孳生地、進行物理隔離和加強個人防護,若被叮咬后瘙癢難忍,可冷敷或涂抹清涼油,嚴重過敏需及時就醫。
養生保健要兼顧清熱祛暑與益氣養陰
山西省中醫院老年病科主任李寶玲介紹,暑伏天情緒易于煩躁。中醫認為“心主神明”,養生的關鍵就是養心,心靜自然涼,建議通過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穩定情緒,也可以拍打按壓勞宮、內關、膻中等穴位收斂心神。而暑伏天出汗量大,所以出汗后的調理很重要,建議使用熱毛巾擦身或洗熱水澡,保持毛細血管擴張,利于散熱。若立即吹冷風或洗冷水澡,會導致血管收縮、出汗受阻,可能引起發熱、鼻塞等癥狀。長期待在空調房不出汗也不可取,這會削弱汗孔調節體溫的功能,建議室溫設置在25-26℃。在補水和運動方面,建議每日飲水量應保持在1500-2000毫升,根據出汗量可適當增加,建議少量多次飲用。運動宜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太陽柔和時段進行,推薦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活動,以微微出汗為宜,單次運動時間不宜超過40分鐘。運動后出汗較多,可適量飲用淡鹽水等。切忌飲用冰鎮飲料,以免導致胃部血管急劇收縮,引發胃痛或胃寒。飲食則要以清淡易消化為主。
預防“情緒中暑”要學會自我調節
所謂“情緒中暑”,即由高溫天氣引發的心理及行為異常現象。其典型表現包括:易因瑣事發火、精神萎靡不振、對周遭事物深感不滿、坐立難安及睡眠質量下降等。山西醫科大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劉志芬介紹,三伏天情緒之所以會“中暑”,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是長時間暴露在炎熱環境中,會導致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進而影響情緒調節中樞——下丘腦的正常工作。當大腦的情緒調節系統“罷工”時,人的情緒便更容易出現波動。其次,劇烈運動或長時間高溫作業的情況下,人體汗液分泌增多,不僅會導致水分流失,鉀、鈉等“情緒調節小零件”也隨之流失,若不及時補充,便會引發缺鉀缺鈉,使人感到渾身無力、精神不振、頭暈惡心,這些身體不適會進一步加劇情緒波動、焦慮和易怒等問題。“三是半夜熱醒、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是三伏天的常態。當睡眠質量如手機電量跌破20%的警戒線時,大腦的‘理性指揮官’——前額葉皮層便開始消極怠工,從而導致我們的情緒變得焦躁不安。”她說。
要預防“情緒中暑”,劉志芬建議從保證基本的生活規律入手,同時要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她表示,在高溫天感到煩躁與疲憊是極其正常的,不必因此自責或緊張,心情和天氣一樣都會變化,無需立刻解決。但如果這些癥狀持續超過兩周且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及時尋求心理科專業醫生的幫助。要換個角度看問題,將精力集中在自己能調整和改變的方面,如飲食和作息等。或積極采取一些能放松身心的措施,比如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以舒適的姿勢坐下或平躺,閉上眼睛,放緩呼吸,感受身體的變化;或是使用“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氣7秒-呼氣8秒),循環5次,來激活身體的副交感神經,緩解炎熱帶來的煩躁感。也可以專注當下,沉浸式做事,減少雜念,避免陷入“熱得好煩→越想越煩”的惡性循環。或是在辦公室或家中布置一個以藍綠色調為主的小區域,放置一些綠植,情緒沖動時就在此處冷靜10分鐘。還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冰貼、解壓玩具等,在情緒波動時使用,帶走身體熱量的同時給心情“降溫”,讓大腦冷靜下來。
預防“病從口入”可從五點入手
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協調辦公室主任王三桃介紹,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常見的致病因素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有毒化學物、真菌以及有毒動植物等。夏季由于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細菌、有毒植物和真菌的生長,因此是這三類食源性疾病的高發期。
為有效防范食源性疾病,建議大眾注意以下五點:
確保原料采購安全。應選擇正規渠道購買食材,避免采購來源不明的食品及不認識的野菜;要適量購買,盡量保證食材新鮮;購買生鮮食品時,要仔細觀察新鮮度;網購食品時,要查核商家資質;購買預包裝食品時,要認真檢查包裝完整性;切勿采食不認識的植物、野蘑菇。
在加工食品前,務必徹底洗凈雙手,接觸生魚、生肉和生禽后,應再次洗凈雙手。加工制作過程中,生、熟食品必須使用不同的案板、刀具和餐具,以防交叉污染。同時,食品需充分加熱,確保燒熟煮透。此外,要適量加工,盡量避免產生剩飯剩菜。尤其是作為夏天應季食品的豆角,要確保完全熟透后再食用。
在儲存食品方面,建議生鮮食品及時冷藏。但需要注意,冰箱并非“保險箱”,有些細菌在低溫環境中同樣可以生長。此外,家中存放的藥物和殺蟲劑應與食物及其原料分開存放,避免誤食誤用。
同時,要科學處理剩飯。剩飯菜要盡快加蓋冷藏;再次食用前要充分加熱;隔夜米飯尤其需注意,必須徹底加熱后方可食用。
在外出就餐時,要選擇衛生條件良好的餐館;盡量避免生食安全狀況不確定的肉類、水產品,也不要進食安全狀況不確定的自制藥酒、野蜂蜜等;享用火鍋時,務必確保食材徹底煮熟后再食用。“在此提醒大家,夏季用餐后一旦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務必及時就醫,并保存好剩余食物,積極配合疾控機構調查。”王三桃表示。
來源:山西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