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農業職業學院“尋脈非遺,傳承匠心”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奔赴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在鳳羽街道水書研究院、水族馬尾繡小鎮及西部賽馬城等地,開啟了為期三天的水族文化深度探尋之旅。這場旅程不僅是對非遺技藝的近距離觸摸,更是一次與千年文明的跨時空對話。
首探水書 觸摸千年文字的溫度
7月9日,實踐團首站抵達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書研究院。水族文化研究院院長潘志軒、民俗專家石國勐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活動現場。
民俗專家石國勐介紹,水族先民可追溯至殷商時期,歷經遷徙后在龍江、都柳江流域扎根。作為水族文化“活化石”的水書,其象形文字比甲骨文更原始,堪稱水族文化的DNA。研究院院長潘志軒現場展示了泛黃的水書典籍,這些典籍記載著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等多方面信息,字符間的魚紋、稻穗圖案,生動訴說著先民的生活智慧。實踐團成員們仔細觀察、臨摹水書文字,深切感受著文字背后厚重的歷史底蘊。
邂逅馬尾繡 守護國家級非遺的針線傳奇
7月10日,實踐團隊踏入水族馬尾繡小鎮,拜訪了馬尾繡省級傳承人韋應麗。
活動現場。
馬尾繡被譽為“刺繡界的活化石”,以馬尾為底線、彩線作肌膚,憑借精湛針法將銅鼓紋、水蕨紋等圖騰栩栩如生地呈現。韋應麗向實踐團成員詳細講述了馬尾繡的源起——它誕生于水族先民的游牧歲月,承載著水族的歷史記憶與深厚文化底蘊。在她的指導下,實踐團成員親自體驗了從挑選馬尾、繞線到刺繡的完整制作流程。大家深切體會到,繼承和發揚馬尾繡不僅是對精湛工藝的延續,更是對水族文化符號的傳承,能讓這門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光彩。
馳騁賽馬城 感受村馬文化的野性魅力
7月12日,實踐團隊走進風景如畫的西部賽馬城,領略貴州鄉村馬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專業講解員的引導下,團員們了解了各類馬匹的傳奇故事,其中珍稀的汗血寶馬令人嘆為觀止,而當地的村馬更是水族民俗文化的鮮活體現。騎乘過程中,馬背上的銅鈴聲悠揚響起,仿佛在訴說水族賽馬文化的源遠流長。賽馬不僅是一場競技比賽,更承載著水族人民對速度與力量的推崇,以及對先祖游牧生活的緬懷與傳承。推動村馬文化傳承,既彰顯了三都“山地水鄉”的地域特色,也促進了地方物種保護與民俗文化的雙向發展。
活動現場。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中,實踐團以腳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動踐行傳承使命。從水書的神秘字符、馬尾繡的精美紋樣到村馬的奔騰身影,團員們全方位領略了水族非遺的魅力,也更加堅定了傳承和弘揚非遺的決心。未來,實踐團將通過多種方式,讓水書、馬尾繡、村馬文化等水族非遺走出貴州、走向全國,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文/圖 代雅婷、劉印君、潘國蘭、佘紅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