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工業體系確實存弱點。
2016年5月,普京在索契展示國產越野車,本想證明俄羅斯工業的實力,結果國防部高官舍甫琴科一拉,車門把手直接斷了。現場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事很快傳遍國際,成了笑話。雖然官方說車子性能好,但這個小毛病暴露了俄羅斯工業的大問題——東西不夠精細,質量不穩定。
為啥俄羅斯工業總被卡脖子?
1. 工業“偏科”嚴重
俄羅斯的重工業厲害,比如軍工、航天、能源設備,靠的是蘇聯留下的老底子。但輕工業比如家電、手機、醫療設備,基本靠進口。老百姓買的東西,超過35%是外國貨。一被制裁,國內工廠連零件都湊不齊,汽車廠直接停產40%。
2. 技術依賴西方太久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迷信西方技術,直接買現成的產品,懶得自己研發。普京上臺后想改,比如扶持本土汽車品牌“拉達”,但技術落后西方幾十年,產能也跟不上。后來搞折中方案:讓外國車企來俄羅斯開廠,要求他們逐步提高本地零件比例。這招有點用,比如中國車企去設廠后,俄羅斯的汽車零件產量增加了,但核心技術還是沒掌握。
3. 制裁來了,漏洞百出
2022年俄烏沖突后,西方企業全跑了,俄羅斯工廠立刻斷鏈。比如芯片,西方不給先進貨,俄羅斯只能用蘇聯留下的350納米老技術。但他們也想盡辦法:軍用設備改用模擬電路代替芯片;洗衣機芯片拆下來改裝導彈;甚至和中國合作,用能源換技術,進口中國機器人、5G基站補缺口。
普京的工業自救,能成嗎?
1. 國家強推“技術自立”
普京最近把用了十年的“進口替代委員會”升級成“工業問題政府委員會”,核心就三點:自己搞技術、多出口高附加值產品、少點行政流程。比如軍工技術轉民用,軍用發動機改一改裝風力發電機;還建了歐洲最大數據中心,想發展數字經濟。
2. 和中國“抱團取暖”
俄羅斯現在靠中國補工業短板:
- 家電50%靠海爾等中國企業在俄生產;
- 中國汽車在俄份額沖到30%,帶活了零件廠;
- 兩國合造CR929大飛機,俄出發動機,中國搞電子系統,成本降了40%。
3. 老問題還是難解決
- 人才跑了:遠東地區每年1.2%的人往外走,年輕人不愿去工廠;
- 教育脫節:職業學校設備老舊,教的東西跟不上現代技術;
- 錢不夠:綠色能源計劃要投500億美元,但技術落后,比如電池存不住電,還得找中國幫忙。
結語:小毛病背后的大挑戰
車門把手一拉就斷,背后是俄羅斯工業三十年的困境:太依賴資源出口,技術總被“卡脖子”。普京想靠國家力量強推改革,又拉中國合作補短板,但人才、資金、創新力不是短期能解決的。未來幾年,如果俄羅斯在芯片、汽車、能源設備上不能自己突破,工業這條腿還是站不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