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金土老照片收藏館里的抗戰檔案珍品
——浙大龍泉分校遷校實錄與日軍鼠疫暴行的血色見證
□ 李錚湞
蘇州山塘街的譚金土老照片收藏館中,藏有數萬幀歷史影像與諸多未刊文獻,為近現代史研究之重要憑依。今年6月,館內發現一份日記殘頁,書于詩文雜鈔與《經濟學淺說》備課筆記背面。其扉頁鋼筆字跡清晰可辨,“浙大分校時因浙贛戰事,因此于六月間大考,準備遷校。本地學生均回家,陷區學生只得隨校方遷移。卅三、十補注”。這段寫于1944年的補注(日記成稿兩載后),倏然將人帶回1942年那個炮火彌天的盛夏。
7月18日日記
一、烽火遷徙:浙大龍泉分校流亡之路
1937年,盧溝橋烽火驟起,杭城迭遭日寇空襲,山河破碎。校長竺可楨臨危受命,率浙江大學師生自建德啟程,輾轉贛桂,歷經千辛萬苦,終至黔地湄潭。次年浙大西遷,東南學子求學受阻。1939年,浙大獲準設浙東分校于龍泉縣大沙鄉芳野村(舊稱“坊下”)。1940年易名為“國立浙江大學龍泉分?!保瑥V納四海學子,陳訓慈、鄭曉滄先后執掌校務,設文、理、工、農四院及師范學院,開課至二年級,學府氣象初成。
然時運多舛,1942年7月,日寇鐵蹄踏破浙西南,縉云、麗水、松陽相繼淪陷,龍泉告急,分校被迫暫遷福建松溪縣大布村。遷校行程逾200公里,日記所載路線圖,詳盡勾勒流亡軌跡:“七月十五日淚別龍泉,越明日,抵查田,經小梅,十七日輾轉至竹口。”據《龍泉交通志》(1998年版)考證,1942年尚無正式公路,唯有蜿蜒的清代驛道與荒僻的民間便道縱橫山間。時逢盛夏,山區瘴氣如紗彌漫,螞蟥吸附褲腿吸血,青竹蛇盤踞路畔吐信,每日跋涉至多30里,步履行囊皆浸滿濕熱汗氣。至新窯后,改乘竹筏,五人運送行李32件(含全校圖書儀器),終在7月18日下午2時許抵達松溪。
7月18日的日記詳記抵達情景:師生們暫棲唐代古剎羅漢寺。“環境清幽,雖有山而平原亦廣,面前為一條松溪,水流之聲不絕于耳。寺之大門向南,余覓定大殿后右側小房間,鋪好床位,同住者為吳寅官同學。此間原為漏屋,且偶像儼然如生人,視之可怕。因余素膽大故敢住。晚間上街吃面,一碗價僅五角,較龍泉已便宜三倍矣。晚陶建弼君分給菜油燈一盞,室內甚明亮。此間蚊蟲較大,而且一蜇人則腫脹癢痛難堪。傍晚又伴吳君至一民家,購竹竿掛帳子,不料言語難通,只以手勢表示來意,可謂難矣。”
松溪環寺的清幽景致,與大殿后方逼仄的漏屋、猙獰的泥塑佛像形成尖銳對照。作者笑言“素膽大故敢住”,自嘲中透著樂天達觀;而佛龕供桌上攤開的《經濟學淺說》,早已超越對佛像的畏懼——這恰是文明薪火在困頓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寫照。一盞菜油燈明明僅有微光,卻被記為“甚明亮”;“松溪面價僅為龍泉三分之一”的慶幸,又與龍泉分校電機系1944屆畢業生劉春和1942年6月30日日記中“龍泉大量難民涌入,物價飛漲”的記載相互印證,這些細節無不彰顯出浙大師生以苦為甘的生存智慧。
“購竹竿掛帳子”的細節更藏深意:閩北客家方言與江浙吳語隔閡較深,師生以手勢丈量尺寸、比劃數量,于蚊蟲噬咬的腫脹癢痛中完成交易,其窘迫與艱辛躍然紙上。文末一句“可謂難矣”,并非嗟嘆困窘,而是浙大師生“求是”精神在戰火中的生動詮釋——縱使艱難險阻,求知求實之志,永不磨滅!
次日,安頓甫定,驚聞龍泉遭炸,作者于悲愴中援筆成詩,作《憶龍泉》《入閩途中》等詩記錄戰火灼燒的家國之痛。“龍泉芳野慶恩鐘,伴我支離憶去冬”滿含對故地的眷戀,“世途艱險原非易,七尺男兒未應安”則彰顯抗爭決心。這些詩作既是遷校歷程的文學記錄,更是浙大學子于顛沛中堅守氣節的精神寫照。其后又于8月11日、13日數度賦詩,遙吊龍泉罹難同窗。
日記因戰火動蕩倏然中斷,直至8月6日方續筆?!敖袢杖氤且妶筝d中央政治學校由閩省保送十名入學”——中央政治學校作為戰時重要育才之所,借地方保送續行招生,既顯國民政府于戰亂中維系官僚人才培育之苦心,亦印證閩地戰時仍肩負教育輸送之責?!坝忠婇}北多地,由浙贛退出之學生極多,每人每日由招待所發給口糧二元五角以維生計?!贝苏Z直擊戰火對教育秩序之摧殘:浙贛乃抗戰要沖,學子為避兵燹流離閩北,形成規模遷徙,非獨浙大龍泉分校為然,實乃戰時中國“教育西遷”之縮影——無數黌舍學子輾轉后方,教育資源之地理格局因戰禍劇變?!岸褰恰比占Z在彼時物價騰踴之際,僅能茍全性命。字間未直書“戰爭”,卻于無聲中泣訴日寇侵華對華夏社會秩序與民生之戕害,盡顯戰禍對知識群體生存之沖擊,亦見神州大地于烽火中強韌維系之態。這碎金般的記錄,恰是全民抗戰的鮮活印證——非獨軍隊鏖戰前線,整個社會體系亦在動蕩中掙扎存續,共撐危局。
8月7日的日記,更勾勒出戰時遷校的艱困與變局:“每日晚間睡眠時,恒覺污垢油膩,全身不爽,乃決心日間下河洗澡,雖酷暑,不可缺。下午,沈民君來,據謂全校師生已致撤退,鄭主任抵竹口,敵軍現抵赤石離龍泉八十里,而龍泉被第三次投彈,已燒毀,從大橋上可以看見縣政府一片瓦礫廢墟,真所謂無限繁華一剎化為灰燼矣,言之可痛心。沈君又謂余有信來且自蘇北,發出者心甚喜悅。同學中尚有汪世賢君在分共(校)食堂與王季思先生辦結束;葛為圣君在校中,為校方幫忙。”
盛夏酷暑中,師生下河洗澡成維系生存體面的無奈之舉。沈民君帶來的訊息更顯危殆:日軍已抵赤石,龍泉遭第三次轟炸,縣政府化為瓦礫,“無限繁華一剎成灰”的慨嘆道盡故園被毀之痛與戰爭殘酷。校園撤離遂在有序中透著倉促:鄭主任抵竹口接應,汪世賢、葛為圣料理校產,王季思教授協理收尾,于亂世中勉力守持校務。蘇北來信的慰藉與家國淪喪的悲愴交織,更顯戰時個體情感的復雜。
8月12日日記
二、鼠疫陰影:日軍反人類暴行的鐵證
龍泉遭炸硝煙未弭,鼠疫疫癘旋即而至。8月12日之日記記載:
“昨日下午,冒雨入城,注射第三次防疫針。日來全校師生紛來到,人數增至二百人左右,食宿均覺擁擠特甚。前日后殿宿舍已發現死鼠一只,大為疫鼠無疑,是以恐怖之心與日俱增。蓋炸彈殺人有形可見,不一定無藥可治;而鼠疫傳之于無形,患之即死。處于此鼠疫流行之環境中曷勝可憂。
余自去年十一月廿二日離蔣橋,拋棄安適之生活,跋涉千里而不覺其辛勞者,追求一高遠之理想也。今茲不意東南時局瞬變又復,踏上征途,疫癘瘴毒夾雜而來,茍一旦使余罹難于此,則家人不知心志未酬,何其悲也。不死于飛機大炮敵匪交侵之中,而死于鼠疫之災,又何劣耶。余此時既時時有染疫之可能,除盡力預(防)外別無他計,聽天而已。不遇細維,即余由此而死則所抱憾者:一為此身之血性與理想未及發揮表見于人群,一為個人之家世遭逢艱苦酸辛者,未能憑余詳記縷述有負吾父地下之幽靈。再其次,則為自己之名利未就,一身飄零,愧對妻兒?!?/p>
這段文字中,“后殿宿舍已發現死鼠一只”的記錄如驚雷乍響,將無形的鼠疫威脅具象為錐心恐懼。炸彈之險雖烈,尚有應對之途;而鼠疫之惡,卻如鬼魅潛行,讓人束手無策。作者“盡力預防”與“聽天由命”的矛盾,恰是戰亂中個體直面生死的真實寫照——日軍暴行下,生命如風中殘燭,危殆至斯。
至8月23日,生存危機愈發具象。作者深陷痢疾之苦:“自十四日夜晚腹部脹痛,消化不良。十五日乃大便頻仍肛門脹痛,因此食欲不振,早晚進稀飯一碗,中午恒不食或煮鍋巴一碗,食之。此瀉多清白色粘液無糞便,自知與去年在蔣橋所患慢性白痢無異矣,然而去歲有軍醫可治可打針,有趙醫師等可配藥,凡飲食所需與夜晚大便更有琨美料理,余往往呻吟床上,竟日不知外事,如今則不可及矣?!贬t療資源的極度匱乏更添絕望——“請問一看護婦,據云只有瀉鹽、蓖麻油、血清可治,但其價甚昂,余欲一服,孰知被索價六七,聞之恨之而返?!弊罱K作者以食鹽自救,“晨起服鹽開水一杯,吃飯時加了食鹽至咸甚而止”,困頓中維系生命的韌性,讀之令人動容。
更令人痛心的是群體的苦難:“二十一日,在城聞同學中有二人病危,住衛生院,其一為痢疾,已二十日不食,其一為肺病,已死亡,正料理后事。飄零羈旅,孤魂何托,為之泣然。二十一日,回鎮又聞傅斌炎同學因午時往河邊洗衣卒倒溺斃,救治罔效。傅君紹興人,忠誠篤厚,學業優異,訥于言而慎于行,不期如是而死,冤枉何極。不數日而死二人,人命微賤可勝言哉。吾等一樣流亡,同屬客寓居此惡劣之地,疫癘漫延,飲食不調,加以胸懷抑郁,又誰能敢保久長乎?——痛?!?/p>
浙大師生的生死困境,并非偶然的天災,而是日軍蓄意實施細菌戰的直接后果——這場反人類暴行早已在中華大地多點蔓延,罪惡罄竹難書。
追溯既往,日軍細菌戰之暴行早已昭然于世。1940年7月,滿洲731部隊與“榮”字1644部隊狼狽為奸,遣戰機飛掠寧波上空,投下傷寒菌液70千克、霍亂菌液50千克,更有沾染鼠疫菌之跳蚤5千克。菌毒隨硝煙散播,遂使浙江多地鼠疫肆虐,疫癘橫行,生靈涂炭。次年11月4日,731部隊再施惡行,于湖南常德空投鼠疫跳蚤1.6千克。無辜者蔡桃兒首遭其害,成為常德細菌戰之第一位罹難者。自此,奪命瘟疫如附骨之疽,迅速蔓延開來,無數家庭在旦夕之間支離破碎,哀鴻遍野,慘狀之烈,令人目不忍視。
1942年5月,日軍魔爪亦伸向云南滇西一帶:敵機向昆明投擲細菌彈,復對保山狂轟濫炸,更布下大量霍亂細菌彈。菌毒隨彈雨彌漫,致使保山及周邊58縣霍亂大行其道。據載,單保山縣一隅,死者便五六萬;總計染病者超12萬,殞命者達9萬余人。而滇西鼠疫更沿滇緬公路擴散,波及16縣,死于鼠疫者四五萬之眾。此等行徑,皆為日軍以細菌為刃屠戮無辜之鐵證,每一筆記錄,皆是浸透血淚的控訴,映照著侵略者背離人道、踐踏文明的猙獰面目。
近年731部隊最新罪證的公布,更將這場系統性暴行的罪惡推向臺前。2011年10月15日,日本《朝日新聞》披露,日本市民團體“究明日軍細菌戰歷史事實會”成員奈須重雄,于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關西館覓得《陸軍軍醫學校防疫研究報告》(第1部)。此報告翔實記錄了1940到1942年間,日軍于中國展開6次細菌作戰的罪惡行徑。其中,明確記載了使用鼠疫跳蚤的數量及感染者數據,包括二次感染在內,受害者多達25946人。日軍竟稱鼠疫菌為“最優秀彈種”,妄圖借此在精神與經濟層面引發恐慌,其殘暴與歹毒之心昭然若揭。
日軍在寧波、常德等地的細菌戰惡行,與龍泉鼠疫的暴發如出一轍,皆是其以“疫菌為刃”屠戮無辜的鐵證。浙大龍泉分校師生遭遇的鼠疫威脅,正是日軍細菌戰暴行的縮影。竺可楨1943年3月13日的日記亦有相關記載,印證了浙贛地區鼠疫流行的嚴峻態勢,與這份日記的記錄相互佐證,共同構成日軍反人類罪行的鐵證鏈。
三、詩魂不屈:抗日詩鈔里的民族吶喊
烽火彌天之際,詩歌成為浙大學子寄寓家國之思的載體。作者于流亡途中筆耕不輟,那些浸透著血淚的詩行,既是一己情愫的紓解,也是民族魂魄的吶喊。
8月11日,《吊龍泉罹難同學》一詩問世,筆鋒沉郁,于追憶中見戰亂之殤:“記得紇歌聚一堂,人多尚不識君顏。偶因考試臨前座,乍見揮毫述論忙。誠是多才天欲妒,何如抱病臥蘭房。就醫自此城中住,敵機飛越山頭樹。連山烽火漫東南,紛紛逃難經行處。期終考畢整行囊,有家多多返家鄉。我既無家悲客寓,逃亡又向松溪去。松溪小住未經旬,驚說龍泉一炬焚。多少繁華成灰燼,傷心烈火葬青春。飄零同是天涯客,報國空余壯志存。斯世文明無保障,滿腔熱淚哭斯人。人生自古原有死,巾幗須眉一樣人。但見邦家多厄運,堪悲逆旅寄孤魂。悠悠云樹天邊立,劫后蒿萊滿地生?!?/p>
8月13日,作者復改前詩,附言中寄寓大同之憧憬:“昨晚起,大同之理想世界,我以為理想好社會上,第一要件是經濟基礎的平等,私有財產制度的打破;第二要件學術研究的獎勵與自然福利的增加;第三,感情的擴充,發揮天然之本能,為愛夫婦、愛子女、愛家、愛國、愛美物?!庇诒瘧Q中堅守青云之志,恰是浙大學子精神世界的鮮明標識。同日所作挽聯“君誠博學喜多才,廿余年,想見庭前嚴訓,每期為國驅敵寇;我亦飄零悲失怙,三千里,為聞幃幕哀音,同聲與子哭仁翁”,以駢偶之體將私誼與國仇交織,字字泣血,讀之令人扼腕。
9月24日中秋,客居松溪的作者感時命筆,《松溪大部中秋記感》《望月感懷》等詩作次第成篇,于鄉愁中見家國之思:“羈旅知何地,萍飄又一年。濤聲驚舊夢,蟲奏月中天。作客無歡笑,傷心失故園。年年秋月夜,空見月常圓?!薄昂嗡浦星镆嫘γ迹吔腺惽遢x。可能家國重重恨,洗向江流去不回。舊友星零舊事非,山河破碎獸蹄多。昂長七尺知何用,一任蹉跎奈老何?!痹娭小矮F蹄”直指日寇侵略,“家國恨”飽蘸民族血淚,于個人愁緒中勃發時代風骨。
《寄湘關二兄》《懷小蓮》等詩作則聚焦親情?!盃可颜惺炙鞲馓?,身軀肥小面龐嬌。今歲中秋應解事,不當別后亂呼爺”,以稚語寫親情,于細微處見至情。這種對家人的拳拳之念,恰是抵御外侮的精神根脈——正因其愛之深,故其抗之烈。
這些詩作非僅文學創作,更是抗戰血淚史。詩中“劫后蒿萊”“山河破碎”等意象,與龍泉分校遷徙之跡、日軍暴行之實相互映照,共同構筑起浙大學子的戰爭記憶。詩稿中“抗抵所有的艱苦,必須抱定堅定的意志,準備經行一路的崎嶇,不絕的磨難”的吶喊,實為浙大“求是”精神在烽火中的淬煉,彰顯著中華民族不屈之魂。
手繪遷址路線圖
四、心魂叩問:流亡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烽火的淬煉與生存的砥礪,促使浙大學子對世相、人生作更深沉的省思。8月至9月的日記與家書,載錄著作者從具體生存困境到抽象價值叩問的精神履痕。
8月8日的日記,由“膳委員遁去致諸生斷炊”一事切入,反思戰時群體生態:“第一,民主制度往往不可靠,負責人愈多,則人之責任愈薄弱,結果等于無責任心,以致百事俱廢,很少見將公共事務視同自己事務者。即偶有一二人熱忱服務,而結果則反多糾紛,不但無獎譽,且能招致惡果。是以許多事,吾人明知其必敗壞,但不愿伸手挽回。許多物件寧可眼見其為風雨摧毀,不愿致之完好,因為你如果致之完好,則人必謂你有私取嫌疑,將與你爭此完好之物,且毀謗你自私自利,此其一。第二,人與人之相處最難,知識愈高,腦筋愈復雜者愈不易團結一致,蓋往往疑竇顧慮多端,誰亦不肯相下,誰不肯吃虧,戇直者亦可自己吃虧,但因人人皆看破社會無情,吃虧仍不能換取他人之好感,為下次吃虧之先例,則誰甘軟弱,而爭端由此與矣。昔嘗聞人言世界愈進步,人類愈野蠻,戰爭愈慘酷,及今證之是言誠不謬也。”此番觀察直指人性幽微與制度困局,顯露出知識分子對群體行為的理性燭照。
8月31日,作者于松溪見“中心小學門懸孔子誕辰標識”,不禁憶及“執教漣水實小時祭孔之景:秋庭蕭爽,涼風拂袂,師生和穆”,往昔安寧與當下漂泊形成強烈對照,令其“心魂欲墜”。歸途“雄雞啼鳴如洪鐘”,又勾起對家中舊雞的憶念。這種對太平歲月的追懷,實則是對文明秩序的向往,反襯出戰火對常居的摧殘。
時局之起伏始終牽動其心。聞“麗水、蘭溪、衢縣諸地敵退,江山、上饒、廣豐、常山、臨川次第收復”,既生“返龍泉、免連城跋涉”之盼,又存“敵去非為我驅,安知不復來”之慮。其析“此次表面退卻,實則戰略之勝”,顯露出對戰局的清醒認知,非為浮泛之喜。9月4日“克臨川、敵擬棄南昌、漢宜之敵有退意”等消息傳來,狂喜之余仍存“未得確證”之審慎,折射出亂世中希望與憂懼交織的復雜心境。
同日,學校決定遷往龍泉之訊,與沈醫師遭誣“攜藥潛逃”之事形成刺目對比。作者怒斥“醫藥系乎人命,貪財尚可,何至誣人為盜”,于細處揭橥困厄中人性之扭曲,亦見其堅守正義之操。
9月4日未寄出之家書,集中展現其哲學思辨與精神掙扎。信中致二哥:“弟來此之以盡上陳,現羈旅生活中百念叢生。喟心中欲求及一人生目的,迄今杳不可得。古來偉人之論著,對人生看法大多消極悲觀(老莊等),其有積極者甚少。孔子、黑格爾等即在積極之中,亦帶有知其不可而為的因素?!边@種對生命本真的叩問,在“蘇北來信”“戰局好轉”等具體事件之外,開辟出精神求索的維度。
作者進而叩問:“做人究竟要知其不可而為呢,還是疑應曳尾于途中呢?究竟應談快樂主義呢,還是應遵循理性主義呢?”既困惑于“十年修行,經不住一朝摧毀”的現實,痛感“正義皆空,人道虛偽”,又“仍信真理,需積極向上”;既質疑“物質文明加速人類毀滅”,推崇“無為而治”,又難脫塵網。這種“萬念俱灰”與“一線希冀”的撕扯,正是戰時知識分子精神困境的典型寫照。
9月6日之記,其思已及文明價值之根本:“二十世紀之新文明,人們為何不善為享受,而競將棉花、食物、鋼鐵做軍火飛機,一邊制造,一邊銷毀?數百萬人甘心走上死路?可笑亦復可悲?!边@種對戰爭與文明的追問,超越一己之悲,具更闊大的時代意義。
從“斷炊事件”的具象觀照,到“文明反思”的抽象思辨,從“沈醫師遭誣”的義憤,到“人生目的”的叩問,其精神軌跡歷歷可辨。這種心魂的掙扎,既是個體于戰火中的精神成長史,也是一代知識分子于苦難中求真理、守信念的縮影。正如信中“年近三十,心如四五十”之嘆,戰火雖催其精神早衰,亦淬煉出思想之深度,為龍泉分校校史添就厚重的人文底蘊。
浙大龍泉分校七載歷程,由遷徙之跡、鼠疫之影、詩鈔之音、心魂之問共同熔鑄。譚金土老照片收藏館所藏這份檔案,非僅一校流亡之錄,更是民族于烽火中守文明、抗外侮的生動見證——羅漢寺油燈下苦讀的身影,浸血的詩行,鼠疫威脅中挺直的脊梁,共同鑄就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豐碑。
后記
譚金土先生的收藏世界里,抗戰記憶的載體遠不止于浙大龍泉分校的檔案。早年所藏數百封抗戰逃難書簡如今仍靜靜躺臥,其中百余封是1937年底至1942年初蘇州女子楊媗(又名慧貞)與妹妹楊培(又名培孫)流亡浙江時寄給蘇州父母的家書。這些泛黃信箋,與前文所述浙大師生的流亡記錄遙相呼應,共同編織起戰時江南民眾的生存圖景。
1937年11月蘇州淪陷前夕,楊媗攜妹妹隨船隊逃難至浙江,憑會計技能在寧波、紹興、天臺等地輾轉謀生。四年間,平均每十日一封的家信,細述著烽火中的困頓:鎮海口炮聲里的倉皇撤離、旅館客滿時宿于涼亭的窘迫、天臺寄母處“西瓜須八九元一擔”的物價、紹興婚期遇雨的倉促、淪陷時躲在棺材底下的恐懼……字里行間既有“家書抵萬金”的牽念,也有“米總是一斗半斗糴來”的生計掙扎,更有“留得此身亦無意思”的絕望與“仍盼母病復原”的微光。
這些信札中,藏著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太公離世、母親病逝、父親厭世欲遁入空門,而楊媗與表兄孫受之成婚、妹妹楊培訂婚又解約,命運的絲線在戰火中被反復拉扯。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還夾著楊媗兄長楊周翰(后來成為著名英美文學學者)的家書,這位西南聯大助教在信中訴說“改卷至深夜”的忙碌,計劃與妹妹共攢學費助她復學,字里行間的手足情深與求學之志,與浙大師生“弦歌不輟”的精神一脈相承。
從浙大龍泉分校的遷校日記、抗日詩鈔,到楊家姐妹的逃難書簡,譚金土收藏的這些“民間檔案”或許沒有宏大敘事的波瀾壯闊,卻以最真切的肌理記錄著戰爭如何撕裂普通人的生活。它們共同證明:抗戰的勝利,不僅是軍隊的浴血奮戰,更是無數如浙大師生、楊家姐妹般的中國人,在烽火連三月的絕境中,以各自的方式守住文明的火種與人性的溫度。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文字,正是民族記憶最堅韌的脈絡,值得被永遠珍視與銘記。
譚金土簡介:
譚金土,1947年生于江蘇丹陽。1976年畢業于江蘇師范學院(今蘇州大學)中文系,后入蘇州市檢察院,歷任教育科科長、審查起訴處處長等職。其兼具多重身份,如中國法學會、中國檢察官協會、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亦為省、市作協會員,著有《茅針》《法言與法相》《大明海醫》等作品。
自上世紀90年代始,他積20余載心力,藏老照片5萬余幀,撰研究文字數十萬字,于蘇州山塘街設老照片收藏館,莫言曾為其題詞,館中影像皆為歷史與民間記憶之載體。蘇州市檢察院內,亦有其檢察老照片收藏展示館。2023年6月5日,先生因病辭世,享年76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