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消息(通訊員 趙夕雅 廖婷 報道)為激活青少年文物興趣,培育文化認同感,2025年7月16日,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于大河鎮太山村順利開展博物館特色教育課程。此次課程以文物“萌寵化”為特色,通過沉浸式互動點燃孩子歷史興趣。
課程伊始,趙夕雅老師用“萌寵圖鑒”開啟歷史認知之旅。展示了婦好鸮尊等文物,引導孩子們發現“憤怒的小鳥”般的萌態,并通過唐代“喵星人”文物圖鑒--從壁畫中探頭探腦的貓咪到陶俑里揣手端坐的“貓主子”,讓孩子們認識到原來古人也一樣喜愛小動物。
在互動環節,“萌寵對決”與“科技復活”點燃孩子們的熱情。晉侯豬尊的憨態圓肚與戰國虎噬鹿屏座的動感張力一亮相,瞬間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豬尊的肚子能裝酒,虎噬鹿的肌肉線條藏著力量密碼!”趙老師講解完后,讓孩子們模仿兩種文物的姿態,課堂秒變“萌寵模仿秀”。
隨后,最受歡迎的“文物醫生診療室”環節里,趙老師展示東漢綠釉陶狗的修復前后對比圖,用“給文物貼創可貼”的生動比喻講解裂痕修補。“科技復活術”則借助AR技術,讓PPT里的北宋白釉孩兒枕“動”起來——屏幕中,瓷枕上的孩童仿佛眨了眨眼。孩子們驚嘆不已,“東漢綠釉陶狗的耳朵耷拉著,和我家的小狗一樣!”“北宋白釉孩兒枕上娃娃的胖臉蛋,看著軟乎乎的。”不知不覺中,文物已經悄然走進孩子們的心里。
最后,課堂以知識拓展與彩蛋驚喜收尾。在“文物小課堂”環節,屏幕彈出東漢綠釉陶狗的“身份檔案”:“它來自河南焦作,是漢代人看家護院的‘陶制保鏢’,釉色會隨光線變綠,古人稱它為‘翡翠狗’?!焙⒆觽兟牭萌朊浴V?,孩子們還在“文物診療記錄卡”上繪出自己心中的“文物萌寵”,不少孩子把綠釉陶狗和孩兒枕的特征畫進作品,用稚嫩的筆觸延續著他們對文物的喜愛,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此次博物館里的小萌寵課程,不僅是一次博物館特色教育課程,更是一次青少年歷史文化啟蒙課。未來,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將繼續開展更多歷史鑒賞教育課程,促進孩子們在歷史文化認知方面的成長。(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