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頭鵂鹠(廈門日報拍客 創造之美 攝)
領鵂鹠(“魚鷹” 攝)
黑鳶
近期,不少市民在東山水庫、筼筜湖等地,用鏡頭捕捉到猛禽的蹤影,其中不乏“貓頭鷹”領角鸮等小型猛禽,也有體型更大的“老鷹”黑鳶等。
有意思的是,隨著天氣轉熱,不少猛禽也開始“有選擇”地出現——清晨或傍晚,即氣溫沒那么高的時候,它們的活動較為活躍。觀鳥愛好者表示,猛禽在廈門市區的頻頻現身,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城市生態環境的提升。
斑頭鵂鹠:
“全時段營業”的貓頭鷹
從5月下旬至今,本報拍客“創造之美”接連在山海健康步道靠近東山水庫一帶記錄到斑頭鵂鹠(xiū liú)“家族”。其中,既有它們閉目養神、展翅翱翔的樣子;也有鵲鴝從斑頭鵂鹠眼前飛過,“叨擾”它們的鏡頭。最多時,一共能拍攝到4只。斑頭鵂鹠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型猛禽。照片上,它們的腦袋圓溜溜的,眼睛很大,符合人們對于“貓頭鷹”的印象。
許多人以為,貓頭鷹就是“眼睛瞪得像銅鈴”的夜行動物。其實不然,斑頭鵂鹠是例外——它常在白天捕食,甚至能在烈日下飛翔,在空中追捕昆蟲或小鳥;黃昏和夜晚時分也較為活躍,能夠“全時段營業”。天氣轉熱,斑頭鵂鹠的出沒時間也相應調整,每天清晨6時之前及傍晚5時之后,較為活躍。
資料顯示,斑頭鵂鹠的叫聲極具辨識度:晨昏時,會發出快速顫音,夜間則轉為高亢的雙哨音。由于叫聲類似轆轤車輪的轉動聲,古代,斑頭鵂鹠又被稱為“鬼車”,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領鵂鹠:
猛禽界的“反差萌”
在同安杉際內,還有斑頭鵂鹠的“縮小版”——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領鵂鹠。
乍一看,領鵂鹠和斑頭鵂鹠外形相似。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兩者的區別,比如領鵂鹠的后腦勺上有兩撮黑毛,好似一對“眼睛”。
領鵂鹠常常轉動腦袋,切換“真假面孔”。一方面,以此迷惑天敵,防止它們從背后偷襲,另一方面,引誘獵物飛向正面,方便捕捉。
領鵂鹠是貓頭鷹家族中個頭最小的,是斑頭鵂鹠一半,但它脾氣不小,敢直面乃至捕捉體型更大的鳥類。“領鵂鹠以吃其他小鳥為主。除了麻雀、白頭鵯等小鳥外,還能搞定體型大的啄木鳥和鶇類。”觀鳥愛好者介紹。
黑鳶:
不挑食的“清道夫”
上個月,海峽國際社區居民、觀鳥愛好者陳先生拍攝到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鳶掠過小區上空的影像。本報記者也在東山水庫附近拍攝到了黑鳶水邊覓食、棲息的照片。
據介紹,黑鳶是廈門常見的留鳥之一。它屬于中型食肉類猛禽,喜歡棲息在開闊的水域附近。黑鳶不“挑食”——它的食譜上有小鳥、鼠類、蛇、蛙、魚甚至腐肉等,被稱為“大自然的清道夫”。廈門豐富的水體資源,為黑鳶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良好的棲息環境。
數據
我市已記錄到33種猛禽
我國的鳥類分為游禽、涉禽、攀禽、陸禽、猛禽、鳴禽等六大類生態類群。其中,猛禽主要指鷹形目、鸮形目和隼形目的鳥類。
目前,全世界現有猛禽432種,廈門共記錄到33種,包括鷹形目20種、鸮形目9種、隼形目4種。除斑頭鵂鹠、領鵂鹠、黑鳶等,市民還有機會在廈門一睹短耳鸮、紅隼、領角鸮等的風采。
廈門日報記者 羅子泓 通訊員 陳浩圖/本報記者 黃嶸(除署名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