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縣的霜來得早,2021 年深秋,老周蹲在桑園里,看著滿地砍倒的桑枝直嘆氣。這些枝條往年要么燒火,要么爛在田里,可那年雨水多,堆著容易發霉,他正琢磨著要不要雇人拉去倒掉,村口突然傳來喇叭聲:“四川芝皇農業收桑枝了,八毛錢一斤,現拉現結!"
老周揣著半信半疑的心,裝了一板車桑枝往飛龍鎮趕。遠遠就看見新建的廠房,穿藍工裝的年輕人正指揮著卸車,過磅時電子秤跳得飛快。“680 斤,544 塊。" 當嶄新的鈔票遞到手里,老周捏了捏口袋,又摸了摸秤單,反復確認不是做夢 —— 他種了一輩子桑,從沒見過桑枝能賣錢。
那年冬天,四川芝皇農業的粉碎車間總亮著燈。老周閑不住,跑去看熱鬧,見 75KW 的粉碎機轟鳴著,把桑枝咬成碎末,車間主任笑著遞給他一副手套:“叔,來幫忙堆料不?一天 150 塊管飯。" 老周攥著粗糙的手套,看著年輕人教他怎么碼放桑枝才通風,心里像揣了個暖爐 —— 活了 62 歲,他第一次覺得自己的力氣這么值錢。
2022 年春天,廠里招養菌工,老周讓兒子小周去試試。小周在廣東打了五年工,回來時帶著一身疲憊,見養菌車間要穿白大褂、學看溫濕度表,頭搖得像撥浪鼓?!斑@哪是咱莊稼人干的活?" 老周沒逼他,自己先報了名。培訓時,西南大學的教授拿著顯微鏡講菌絲,老周聽不懂“細胞分裂",卻記住了 “23℃最適合生長",回家后把這話翻來覆去講給小周聽。
轉折發生在那年夏天。一場暴雨沖垮了鄰村的簡易菌棚,四川芝皇農業的技術員帶著塑料布和溫度計上門幫忙,還免費補發了菌棒。“公司說,菌棒壞了能補,人心不能寒。" 小周看著技術員跪在泥里搶救菌棒的樣子,默默去報了名?,F在他管著 3 個養菌棚,手機里存著 “菌絲轉色對照表",比城里打工時記考勤還認真。
今年清明,老周一家在廠里的食堂吃了頓飯。桌上的香菇炒肉、涼拌木耳,都是桑枝培育的。小周說車間新上了智能設備,他正學編程控制溫濕度;兒媳在包裝車間計件,工資比他還高;連讀初中的孫子,都能給來參觀的人講 “桑枝變菌菇" 的循環故事。
飯后走在廠區的觀光走廊,老周望著 12000 平方米的養菌車間,想起三年前那車賣了 544 塊的桑枝。風從桑園吹過來,帶著桑葉和菌菇的混合香氣,他忽然明白:四川芝皇農業帶來的不只是錢,是讓土地長出希望的法子,是讓年輕人愿意回家的理由,是讓日子像菌絲一樣,悄悄爬滿幸福的每個角落。
“明年再多種兩畝桑。" 老周對兒子說,腳下的路通向廠房,也通向看得見的好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