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字塔的塔尖迎來第一縷陽光
沉湖的鳙魚一個溜身鉆進藕塘
三星堆的太陽神鳥展翅北去
伯牙子期的琴弦又譜了一曲
發生在北緯30°的神奇故事
就在蔡甸 精彩呈現
在這條神奇的緯度帶上
蔡甸鐘靈毓秀
今天跟隨小編一起看看
蔡甸的神奇物語吧
【源在蔡甸】——高山流水遇知音
北緯30°是文明的密碼本,四大文明古國寫下燦爛篇章,而楚文化、知音文化就在蔡甸扎根興茂。
新石器時代的尸骨臺、鰱魚臺遺址,土層里還埋著先民打磨的石器;武漢博物館鎮館之寶——商代鳳紋方罍,從永安出土時,紋飾里還裹著 3000 年前的青銅寒光;而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是穿越千年,成了中華文化關于“知音”的最美注腳。
這些歷史碎片拼出的,是蔡甸人骨子里天生的文化自信,也是流淌在血脈里的誠信感恩、開放包容。
【食在蔡甸】——此物只應天上有
北緯30°是最適合動植物生存發展的緯度帶,是大自然偏愛之地,這條“黃金種植帶”給了蔡甸最慷慨的饋贈。
藕出蔡甸,香飄千年。作為“中國蓮藕之鄉”,蔡甸人與蓮藕的緣分已延續千年。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蔡甸人就在塘邊琢磨:怎樣讓這泥里的寶貝更清甜?
在長安,與同樣作為貢品的荔枝一樣,蔡甸蓮藕風靡一時。據傳,青蓮居士李白泛舟云夢澤,也曾品嘗蔡甸蓮藕,留下了“藕斷絲連”的故事。
如今,蔡甸藕湯四季飄香,粉糯可口;沉湖鳙魚甩尾間帶起晨霧,肉質緊實得能鮮掉眉毛;藜蒿帶著露水清香鉆進菜籃,豆絲在鐵鍋里滋滋作響喚醒鄉愁。
“蔡甸蓮藕”“沉湖鳙魚”“蔡甸藜蒿”“蔡甸豆絲”等國家地理標志品牌,是大自然賜予的珍饈,更是蔡甸人用勤勞擦亮的金字招牌,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藍圖里,這些舌尖上的瑰寶正串起富民產業鏈。
【詩在蔡甸】——風光不與四時同
北緯30°藏著地球的驚天魔術:珠穆朗瑪峰直刺蒼穹,馬里亞納海溝深潛幽暗,而蔡甸,是這魔術里溫柔的一筆。
作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沉湖國際濕地每年迎來數萬只候鳥,雁群掠過水面,翅膀扇動晨光,寫下動人詩行;蘆葦蕩里,風一吹就搖出“蒹葭蒼蒼” 。
從群鳥翔集的“候鳥天堂”,到接天荷葉無窮碧的萬畝荷塘,從國家級森林公園九真山,到“絕勝華清礜石池”的索河溫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蔡甸變成了最讓人向往的詩與遠方。
【勢在蔡甸】——長風破浪正當時
建開放蔡甸,結全球知音。今天的蔡甸,“國際范”越來越濃、“朋友圈”越來越大、“原生態”越來越美、“新經濟”越來越好。
中法生態城的能源站吸收著北緯30°的陽光,中德產業園的機器奏響開放的樂章。蔡甸這座千年古城,正以東部“四城一園”激活主引擎,西部“六街一鄉”積蓄新動能,“強東興西”新格局引領全域高質量發展。
從“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話,到“中法合作”的生態新城,蔡甸的發展勢能,如春潮般奔涌向前,在“四大比拼”的昂揚勢頭里,落子有聲,行穩致遠。
流水千年 傳唱知音相遇
支點建設 再譜蔡甸新篇
在這隅自然天地中
在這方人文厚土上
在神奇神秘的北緯三十度
與蔡甸相互奔赴!
(湖北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李江萍)
(來源:湖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