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雞蛋又上熱搜了。
7月21日,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作為近期環大陸上映的耽改劇《逆愛》制作方北京鋒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柴雞蛋(原名:朱文嬌)新增一則恢復執行信息,執行標的約3699.9萬余元。
自該劇開播以來,流量與爭議接踵而來。一方面,開播不久,主演田栩寧、梓渝躍升為內娛頂流之列。另一方面,這部劇曾突發暫播,擔任該劇制作方之一、編劇的柴雞蛋火速回應,稱是剪輯技術原因。
回過頭來看,兩個男人之間的化學反應,到底有什么魔力,迸發出這么大的商業價值。
上至創作者、下至消費者,或許都明白一個赤裸裸的現實,耽改兄弟情的不可說,遠不及耽美愛情香。這種“香”法,不僅僅關乎于目標受眾的體驗感,也關乎于創作者如何進一步深入挖掘腐女市場。
其實,耽改劇的商業價值,早就被驗證過。以2019年的現象級爆款耽改劇《陳情令》為例,從打開超前點播、付費超前結局再到付費數字專輯、周邊、見面會、演唱會、網大電影、衍生綜藝等深度開發,不僅一個夏天實現快速吸金超80億,還一夕之間托舉出兩位頂流王一博、肖戰,成功打破耽美這一小眾圈層與普羅大眾之間的壁壘。
但隨著影響力擴大的同時,相關的監管也隨之而來。而且,注定尺度越大,越難上臺面。
比如2017年,在光線傳媒護航、柴雞蛋編劇、楊龍(代表作:《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雁回時》)執導,由龔俊與徐峰主演的耽改《盛勢》(原著:《勢不可擋》)原定當年4月上檔騰訊視頻,卻最終因不可抗力原因下架。
也因此,柴雞蛋名下“北京鋒芒文化有限公司”(鋒芒文化)因未返款騰訊視頻預先支付的1500萬購買款項,成為被執行方;而無力償還的后果,也正是上文提到的柴雞蛋被恢復執行的“利滾利”3699.9萬余元。
當明面生意走不通,灰色地帶反倒是一片“生財之道”。
2015年,作為《逆襲之愛上情敵》投資方的柴雞蛋曾透露,騰訊視頻專門為該劇成立了六人審查小組,“吻戲和床戲能刪就刪,能夠播出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吻戲彩排、親密戲指導等日常卻通過演員日常小視頻的形式在網上線發布,以輔助劇集本身傳播、吸引看客。
不過,耽改劇最大賣點的部分,則被柴雞蛋通過海外上架渠道、彼時相對寬松的出版渠道,以擦邊的形式得以二次創收。
比如被刪減的正片、花絮或更大尺度的親密戲,包含在售賣定價為138元(預售結束后為238元/套)的DVD與寫真組合套餐,在京東創下半小時內破百萬、銷售額整體突破160萬元。
不僅如此,柴雞蛋還為《逆襲之愛上情敵》舉辦了首映禮,門票在380元至520元不等,僅上架3秒售罄;借由線上、線下打通,柴雞蛋也得以打開品牌商業變現,而彼時140萬投資的《逆襲之愛上情敵》也被曝在平臺分賬、上海見面會等項目未公開披露的情況下,僅靠販賣DVD與寫真、北京首映禮的收入便達到425萬以上、凈利潤超過285萬的可觀回報。
來到《上癮》時期,由于在國內被下架,海外發行也成為另一條盈利路徑。
基于此,2016年,柴雞蛋名下鋒芒文化還獲得了光線傳媒的天使輪融資500萬元,占股39%。
可以說,在遠離主流視頻平臺后,通過二創路徑、衍生品經濟、線上線下聯動、海內外灰色創收并行的“擦邊經濟”組合拳,也成為了一條耽美文學影視化的成熟產業鏈。柴雞蛋本人也被網友調侃,“茍全性命于亂世,躬耕于河北,這也產糧,那也產糧。”
客觀來說,耽美影視作品在亞洲市場尤其是泰國、日本的”廝殺“搶灘,已形成了愈加清晰的類型化,這也影響著批量制造”兄弟情“的中式耽改,難以真正落地海外。
以泰腐為例,其相對成熟、面向年輕受眾的商業運作模式,也更加青春化、偶像化。不僅劇內放得開,演員之間不僅并不避諱CP麥麩、親密,更是參考日韓偶像打造“腐”男團,通過發行單曲、演出、N搭劇集等發揮最大經濟價值。
相比之下,作為耽美起源之地的日本,將這一文化歸類于次文化、受眾面廣泛,且被看作是日劇的一大類型特色,往往充斥著較為深度、創意的探討點,而非單純麥麩,對于演員的演技挑戰略有難度。也正因此,日腐的演技、劇情也相對略勝一籌。
不過,在千禧年初期曾推出《霜花店》《王的男人》等現象級男同性之愛作品的韓國,與同樣曾有《藍宇》《東宮西宮》等同性佳作的中國類似,二者均曾起步探索,但在千禧年都尚未形成穩健的商業化。換言之,雖然彼時兩地不乏佳作、爆款,但仍未在大眾市場有一隅之地。
本質上,這兩個市場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建立下的主流社會價值觀、感情觀影響,不僅性平權意識尚未抬頭,市場也尚未認可該類型作品,不乏票房撲街,僅僅是文藝電影中的小眾題材。
但不同的是,之于韓國市場而言,受粉絲經濟為主的偶像文化帶飛CP經濟、小成本高品質網劇發展、韓漫火熱等因素影響,韓腐如今也在題材、內容走向愈加大膽、多樣化。最為明顯的,便是韓腐多為BL漫畫改編、主演多為K-Pop偶像成員,也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演員美型、成本較低、天然熱度的制作特色。
因此,日韓泰正兒八經的耽美作品,如成功出線的《語義錯誤》《大叔的愛》等,憑借更為無禁忌的劇情、CP在線的售后體驗等優勢在內地紅極一時,并瓜分海量腐女為之付費。
相比之下,中式耽改的“兄弟情”競爭優勢和播完就拆CP的做法,也難以更深入挖掘腐女經濟。
而在大陸耽改式微之時,港臺耽美劇則搭上了高速列車,甚至力圖將這一類型系統化、產業化,只是依賴翻拍、審美差異所造就的分界線,嘗試并不成功。像是香港ViuTV出品的翻拍日劇《大叔的愛》的同名BL作品,便在內地腐女市場因演技差、演員長相問題受到群嘲。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在灰色地帶游離偷生的耽改制作團隊,不乏將內地制作經驗、IP輸出至港臺地區、泰國等市場,以輔助產出對標中國內地目標受眾審美的“定制向”耽美作品。比如騰訊視頻海外平臺WeTV在臺灣地區推出的《永遠的第一名》便是如此,主演林子閎、楊宇騰也成功打開在內地演藝市場的知名度。
有意思的是,在短視頻逐漸占據娛樂消費的現狀下,內地耽改也通過網紅賽道破圈的路子走向下沉。不乏出現網紅博主主導下、偽影視劇風格的曖昧擦邊短片或是二創形式的拉郎剪輯等作品出現大眾爆款,甚至催生出MCN批量制造男同情侶博主、主播的商業鏈。
這也不禁令人想起,憑借《上癮》一炮而紅的黃景瑜曾在接受雜志專訪時如此形容這部“來時路”作品:“這部戲給我的感覺是,被封殺的感覺”。
本質上,于內地市場而言,無論是正宗的中式耽美,還是兄弟情后的中式耽改,出口轉內銷之前,也仍舊還是需要能夠真正立足原有“出生地”才行。
畢竟眼下,耽改也在因時代的變化,逐漸被剝下一層又一層濾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