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中午,湖南桂陽縣4歲男童軒軒(化名)蹦跳著走進縣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因一顆未脫落的乳牙,醫生以“年齡太小需配合”為由建議全麻拔牙。父母簽下同意書時未曾想到,這竟是孩子與世界的最后告別。12:40麻醉啟動,18:00宣告死亡——長達6小時的搶救中,家屬多次詢問病情,只得到“再等等”的敷衍,直至孩子心跳停止3小時后才獲知噩耗。
爭議焦點:全麻必要性與致命疑云
“拔顆乳牙為何用全麻?” 這成為全網最大質疑。據中華口腔醫學會指南,兒童全麻拔牙僅限三種情況:多顆牙治療(≥4顆)、重癥患兒無法配合或復雜手術。而軒軒僅需拔除單顆乳牙,無特殊病史記錄,醫學專家指出:4歲兒童完全可通過局部麻醉+行為引導完成操作,全麻屬過度醫療。
更令人心驚的是術中細節:
麻醉藥量超標:法醫檢測顯示,孩子血液中利多卡因濃度達4.2μg/ml(兒童安全上限1.8μg/ml),且所用注射器曾被曝刻度不準;
搶救延誤:患兒麻醉后2分鐘抽搐,急救設備卻延遲4分鐘送達;
信息黑箱:家屬要求公開手術監控及麻醉記錄,院方以“無監控”搪塞。
系統性漏洞:基層醫療的“小手術大風險”
這場悲劇撕開了基層醫療的隱秘傷疤:
資源匱乏:我國僅**5%麻醉醫生專攻兒科,基層醫院普遍缺少兒童專用急救設備和專職團隊;
流程失范:術前未充分告知風險及替代方案(如笑氣鎮靜),術后觀察流于形式;
責任逃避:院方回應僅四字——“正在處理”,對死因、責任認定避而不談。
公眾怒吼:維權困境與行業警鐘
事件引爆全網憤慨:“無知的父母遇上無良的醫生,代價是孩子的命!” 而家屬維權更舉步維艱:證據獲取難:病歷、監控等核心資料被醫院掌控,家屬被動等待“自查結果”;鑒定獨立性存疑:醫療事故鑒定常被指“部門保護”,周期漫長費用高昂。
軒軒的離世不是天災,而是人禍疊加的系統之殤。當一顆乳牙需以生命為代價,當“正在處理”成為責任回避的擋箭牌,我們不得不追問:還有多少“小手術”暗藏殺機?唯有以真相祭奠無辜生命,以制度填補漏洞,才能讓每個走進醫院的孩子,都能平安回家。
若遇兒童牙科全麻建議,三問醫生——是否有書面評估證明必要性?是否配備兒科麻醉團隊及獨立復蘇室?能否提供替代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