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將關稅大棒揮向韓國,400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砸向李在明政府時,這個美國的傳統盟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死抉擇。距離8月1日的最后期限僅剩7天,特朗普政府以25%關稅為威脅,要求韓國開放農牧市場并設立巨額投資基金,這場博弈不僅關乎韓國經濟命脈,更折射出美國對盟友的極限壓榨。
韓國總統李在明上臺時高舉“親中”旗號,試圖在中美間尋求平衡。然而,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重擊——美國根本不在乎韓國的外交姿態,關稅施壓與資金勒索雙管齊下,逼迫韓國在“保經濟”與“守主權”間做出抉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數據顯示,韓國對美貿易順差長期居高不下,這成了特朗普政府施壓的“正當理由”。
韓國總統李在明(資料圖)
美國的胃口遠不止關稅減免。韓聯社披露,美方在談判桌上拋出一份堪比“賣身契”的協議,要求韓國開放農牧市場,廢除30個月齡以上牛肉進口禁令、放寬水果檢疫標準,并大幅增加美國大米進口。這些條款直接沖擊韓國農業,養牛協會警告稱,若取消牛肉進口限制,韓國畜牧業將遭受毀滅性打擊,甚至可能重演2008年百萬民眾抗議“牛肉外交”的風波。更棘手的是,擴大美國大米進口將打破韓國與中國的貿易平衡——中國作為韓國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絕不會容忍韓國為迎合美國而違約。
真正讓韓國政府絕望的是那40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韓國《朝鮮日報》指出,這一數字相當于韓國年度國家預算的80%以上,遠超其財政承受能力。更諷刺的是,該方案源自日本軟銀創始人孫正義的提議,原計劃由美日共同出資成立主權財富基金,但因日本首相石破茂強硬拒絕,特朗普政府直接“甩鍋”給韓國,要求其獨自承擔全部資金。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坦言,這筆錢“絕非小數目”,政府正陷入“如何籌措”的困境。
美國的算盤打得精明:用4000億美元換取韓國企業對美投資,既能提振本國制造業,又能削弱韓國經濟自主性。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談判中明確要求,基金必須由美國財政部主導運營,韓企的投資方向需符合美方利益。這意味著韓國不僅要把錢雙手奉上,還要替美國承擔投資風險——韓國半導體產業占出口總額20%,若因關稅戰萎縮,這筆投資很可能血本無歸。
韓國總統李在明(資料圖)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李在明政府陷入兩難。韓國外長候選人趙顯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將“深化韓美同盟”,但同時也強調“推動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試圖借中國市場對沖風險。然而,特朗普政府顯然不會給韓國留退路。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美國已明確表態:若韓國無法拿出“減少貿易逆差”的方案,鋼鐵、汽車、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將面臨25%關稅的毀滅性打擊。數據顯示,韓國半導體4月出貨量同比猛增17.2%,創歷史新高,一旦關稅落地,整個產業鏈都將遭受重創。
農業團體的抗議聲浪更是讓李在明騎虎難下。農民團體威脅,若政府妥協開放市場,將重現2008年百萬人燭光游行的壯舉。韓國農業部門警告,放寬水果檢疫可能引入外來病蟲害,而擴大美國大米進口將直接沖擊與中國、越南的貿易協定。這些潛在風險讓韓國政府不敢輕易簽字,但美國的關稅大棒又迫在眉睫。
韓國(資料圖)
全球范圍內,美國正將“韓國模式”復制到其他盟友身上。從日本到越南,特朗普政府以關稅為武器,逼迫各國接受不平等條款。數據顯示,已有50多個國家收到美國制裁清單,而日韓因對美貿易順差巨大,成為首批“祭品”。韓國總統李在明若選擇妥協,不僅將背負“賣國”罵名,更可能讓韓國經濟陷入長期衰退;若硬扛到底,25%關稅將讓支柱產業遭受重創,選民支持率暴跌。
7天后,李在明的選擇將決定韓國未來十年的命運。是繼續做美國的“經濟韭菜”,還是轉身擁抱中日韓自貿區?這場博弈沒有贏家,但韓國必須做出抉擇。正如《朝鮮日報》所言:“當美國不再掩飾霸權嘴臉,小國唯有團結自強才能生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