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幸,有些米飯已經「死」了。
它們常常出現在外賣中,死于「粘稠拉絲」,成為一坨漿糊:
圖片來源:網絡
也常常出現在學校食堂,死于「脫水發柴」,淪為米飯干尸:
圖片來源:網絡
而在南亞有些地方,米飯一出生就死了,從來沒有活過: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不是俺們北方人在家里吃過生龍活虎的米飯,差點被騙了:
「活」的米飯,粒粒分明、油潤彈牙,米飯香噴薄而出——
圖片來源:網絡
怪不得米飯仙人能吃這么多!
圖片來源:網絡
so,米飯到底是怎么死掉的?
明明都是米飯,為啥有些吃起來就索然無味?
一、有些米飯出生就死了
01
出身不行,死于干柴
決定米飯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淀粉。
大米中的淀粉,可以分為線性結構的直鏈淀粉、高分支結構的支鏈淀粉。這兩個淀粉的比例,直接影響了米飯的口感[1]。
直鏈淀粉,就像是大米的筋骨。含直鏈淀粉較多的大米,煮出來的飯往往硬度高、黏度低,做起來容易翻車,吃起來發干、發柴、夾生感強。
支鏈淀粉比例高的大米,更容易糊化,煮出來的飯口感軟糯、濕潤、富有彈性,即使冷了也不容易返硬。
圖片來源:文獻
不同類型的大米,天生就帶著不一樣的直鏈淀粉含量。現在,我們吃的大米一般被按稻谷類型被分為四類:粳米、秈米、秈糯米、粳糯米。
像糯米就是一個極端,吃起來柔弱無骨,和普通米完全不一樣,就是因為它直鏈淀粉的含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我們在超市購買、飯店用餐或點外賣時接觸到的基本都是粳米與秈米,所以今天只討論這兩種(手動劃重點啦?)。
通常來說,粳米直鏈淀粉含量中等偏低,軟糯、彈性好;秈米直鏈淀粉含量較高,飯粒蓬松、偏干。
所以如果一碗米飯「死」于發硬、脫水、夾生,那它是秈米的概率更大一些,而且可能是種植周期最短的早秈稻。
不過秈米也有自己的拿手活,偏干且松散的口感,用來蛋炒飯真的絕了,主打一個粒粒分明、鍋氣十足!
圖片來源:網絡
并且早秈稻也不是一無是處。在湖南等地,早秈稻會加工成米粉,由于直鏈淀粉的特性,制出來的米粉柔韌彈爽,一斤米加工成 2.4~3 斤粉,產出高、口感佳[5]。
怪不得南方都愛嗦粉啊~
圖片來源:網絡
02
種植水平不行,死于拉絲 & 夾生
即便是同一種類的大米(比如都是粳米),種植環境、種植水平不同,也會導致品質表現差異很大,從而影響口感。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大米粒的內部發白、發朦,看起來不那么透亮?
這種情況被稱為「堊白」——這種東西越多,米飯越「死」。
圖片來源:網絡
簡單來說,就是水稻正在茁壯長身體、積累淀粉的時候,外部環境出了許多幺蛾子,比如曬不夠太陽、氣溫忽冷忽熱、或者施肥不到位。
往米粒里「長淀粉」的關鍵時段沒把握住,淀粉就塞得不夠多、也不夠勻,就容易出現「堊白」[6][7]。
行業中,「堊白度」是評價大米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大米」與「優質稻谷」的國家標準中,都對大米的堊白度做了清晰要求。
越優等的大米,堊白度越底;反之亦然,越劣質的大米,堊白度越高。
大米的堊白度不僅影響外觀,也顯著影響其蒸煮口感:堊白多的大米,往往「煮不活」。
圖片來源:網絡
堊白米的淀粉結構松散、排列紊亂,在加工時容易斷裂,導致整米率降低,在煮飯時會使得[8]:
● 大米起始糊化溫度低:水很快進入大米中,外面一層很快就熟了,甚至過于軟糯拉絲;
● 完全糊化的溫度更高:意味著米粒內層吸水慢,哪怕外面已經熟了,里面還是硬的,容易夾生。
并且,堊白米的峰值粘度會變低、回縮性增強,就像煮飯時「蓬」得不夠,冷下就「癟了」,口感發柴,彈性和香氣都大打折扣。
這意味著米飯煮出來不松不糯,表面黏膩成坨,內芯又可能還沒熟透,出鍋時「拉絲」,涼了后死于「發柴」。
圖片來源:網絡
這可能就是那批國潮外賣里的米飯(開玩笑的)
03
加工太精細,失去靈魂飯香
米飯「死了」,有時不僅是口感干柴、黏膩,更是毫無香氣:
明明是一碗熱飯,卻根本聞不到米香!
這種狀態,可能也與大米加工過細有關。
米香,大多來自米粒的外層。加工越精,去掉的外層結構越多,香味就被一層層磨掉。
圖片來源:網絡
有研究對南方香粳稻在不同加工精度下的香味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隨著碾米時間延長,大米中的醇類、環雜類、烴類等呈香物質逐漸減少[9]。
粗加工的大米香氣更濃、嚼勁更足,精加工的大米則更軟更細膩。香氣與口感,是一道需要權衡的選擇題。
二、米飯怎么燜
決定「生氣」
一碗米飯有沒有「生機」,除了米本身,還得看怎么煮。
哪怕是同一鍋米,只要水量不同、浸泡時間不同、烹煮方式不同,最后煮出的飯也會完全兩樣。
01
加水多少,決定飯的松軟程度
飯好不好吃,和水的多少關系很大。煮飯的過程,其實是把含水量約 14% 的生米,加熱成含水量約 65% 的熟飯。
水加多加少,影響的其實是大米「糊化」效果[10]:
● 水太少 → 米粒吸水不足,淀粉無法完全糊化,導致飯粒發硬、夾生。
● 水適中 → 淀粉充分糊化,飯粒軟中帶彈。
● 水太多 → 多余水分殘留米粒間,飯容易「塌」、發黏。
而當水超量太太太多,就煮成一鍋粥了。
(不同的米推薦的「水米比」不同,見文章最后一部分。)
圖片來源:網絡
02
浸泡時間與溫度很重要[10]
煮飯前的浸泡,就像「喚醒」干米粒的第一步。泡得好,米粒能吸足水,煮的時候才更容易變軟變香,口感也會更均勻。
適當浸泡(20~30分鐘),可以讓 米粒外層淀粉先行糊化,內外熱透,黏硬比升高,飯更軟潤。
反之,不浸泡或浸泡過短,米粒內層吸水不足,中心容易發硬;浸泡時間太長,米粒容易開裂,煮后飯粒松散、口感變差。
同時,浸泡水溫建議控制在 25~35℃ 范圍內,過高的溫度會增加米飯的裂紋、流失可溶性物質,破壞飯的完整度。
圖片來源:網絡
03
烹煮方式,決定米飯出鍋的綜合水平
有一口好鍋,也非常關鍵。不同鍋具加熱特性不同,影響著大米的糊化均勻性、香氣揮發速度,最終讓米飯的口感大不一樣。
有人用高壓鍋、電飯鍋、電蒸鍋、微波爐煮了同一種米,并對米飯口感的綜合水平進行了打分,發現高壓鍋做飯水平最高[11]!
圖片來源:網絡
用不同的方式煮飯,會顯著影響米飯的口感與風味[11]:
● 高壓鍋:煮飯用時短、吸水率高、米粒充分糊化,做出的米飯最軟彈;
● 電飯鍋:憑借穩定的溫控系統,使香氣更充分釋放且不易流失,風味物質最多;
●電蒸鍋:加熱時有蒸汽補水,吸水率和膨脹率最高,米飯最松軟;
●微波爐:加熱升溫快,水分蒸發多,米飯吸水不足、硬度大、風味物質最少,整體食味品質最差。
食堂做飯像打仗——鍋大米多,時間緊張,哪有空慢慢泡米、掂量水米比例?
一鍋下去,不是夾生沒熟透,就是軟趴趴沒口感。再加上難以做到均勻加熱,又不能像家用電飯鍋那樣用高壓慢燉,香氣也就無從談起了。
外賣店更直接,平臺催出餐,一切為了速度。
圖片來源:網絡
不少商家提前做好一大鍋飯,冷了就微波爐叮一下——飯雖熱了,魂卻散了。或者干脆省略浸泡這一步,煮出來的米粒口感干巴、毫無彈性。
特別是在南方,本就習慣吃秈米——這種米直鏈淀粉高、口感偏硬。搭配這套粗暴流程,常常開出的是「死米飯盲盒」。
三、存儲環境和時間
加速米飯死亡
另外,新鮮度也是決定米飯「生機」的關鍵因素。
只可惜,送到你手里的米飯,未必是剛煮好的,可能早已煮好幾個小時,甚至是隔夜飯。
為了節省時間,一些外賣商家會提前煮好一大鍋飯,出餐前再用微波爐簡單加熱。
冷卻后的米飯,直鏈淀粉會很快重新排列,排出水分,重新聚集結晶,出現「回生」現象,讓原本軟糯的米粒變得干硬、彈性下降,吃起來像夾生一樣。
特別是冷藏過的米飯,「回生」更快,這也是為什么隔夜飯總是偏硬,只適合拿來炒。
微波加熱,還會進一步蒸發水分,破壞米飯的結構與香氣,最終呈現出一種「淡淡的死感」。
圖片來源:網絡
而即便是現煮的米飯,也不一定今年的新米。
新米是當季收割、加工的新谷物,自帶稻香,煮出來晶瑩飽滿、軟糯有嚼勁。
而陳米通常是儲存兩年以上的老谷物,雖然還能吃,但品質明顯下降。
圖片來源:網絡
由于成本控制和采購周期等現實因素,食堂和外賣商家常會統一集中采購,未必選用當年新米。
隨著存放時間延長,稻谷的內部結構逐漸松散,酶活性降低,呼吸作用減弱[12]......
最終,米飯的香氣變淡了、黏性流失了,自然也就沒那么好吃了
四、推薦幾種米和烹飪方式
工作已經很辛苦了,打工人值得吃上一口熱氣騰騰的活米飯!
與其在外賣平臺上多花幾塊錢點一份口感平平的死了的飯,不如在等外賣的這段時間,把家里的電飯鍋插上電,煮一鍋自己喜歡的大米。
現在的電飯鍋加熱效率很高,二三十分鐘一鍋飯就熟,剛好和外賣同時上桌,一口熱菜一口熱飯,滿足感翻倍。
圖片來源:網絡
推薦不同幾種大米的煮法[13][14]:
1.粳米
浸泡:用25℃~35℃溫水浸泡 20 分鐘,讓米粒吸足水分,更好糊化
水米比:1:1.1~1:1.2
烹煮方式:使用電飯鍋或高壓鍋加熱 20~30 分鐘,能穩定釋放香氣
燜飯:電飯煲自動轉換達到保溫狀態后,打開電飯煲,翻松米飯,再燜10分鐘左右盛出。
2. 秈米
浸泡:用 25℃~35℃ 水,浸泡 30 分鐘
水米比:1:1.3~1:1.5
加熱方式:砂鍋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燜煮(做煲仔飯),或電飯鍋煮 30~40 分鐘。
燜飯:電飯煲自動轉換達到保溫狀態后,打開電飯煲,翻松米飯,再燜 10 分鐘左右盛出。
3. 糯米
浸泡:4~6 小時,一定要吸飽水分,直到手輕輕一捏就成粉的程度
水米比:不加水,浸泡后瀝干水分
加熱方式:攤開后上蒸籠,推薦蒸制而非煮,防止粘連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死米飯永拒!♀?
每個點??點的打工人,頓頓都能吃上一口活的米飯!
科學審核云無心
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博士
內容策劃塔蓋
合作請聯系 tianjiahui@dxy.cn
參考文獻
[1]不同品種大米理化性質及其淀粉結構對米飯食用品質的影響
[2]大米質量國家標準 GB/T 1354—2018
[3]稻米直鏈淀粉及其含量研究進展
[4]稻米品質的品種種性差異研究
[5]1斤早稻谷,3碗早餐粉 ——湖南米粉的“前世今生”
[6]Relationship between chalkiness and the structur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rice starch after shading during grain-filling stage
[7]Appearance, components, pasting, and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lky grains of rice varieties with varying protein content
[8] 優質稻谷國家標準 GB/T 17891—2017
[9]南方香粳稻特征特性分析及其關鍵呈香物質在生產過程中的變化
[10]基于響應面法大米蒸煮方式與參數對米飯物性的影響分析
[11]不同烹煮方式對米飯食味品質的影響
[12]上海糧食與物資儲備局《新陳大米如何辨別》
[13]山東糧食與物資儲備局.糧食標準和質量安全問答——稻米篇(食品安全宣傳周系列八)
[14]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粳米和秈米在多個方面存在區別》
作者洋蔥圈
監制Feidi
圖片見圖注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讀者說找不到我們的文章
大家記得把丁香生活研究設為星標哦~
點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