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車家竹
近日,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東南亞野生動物多樣性研究組研究人員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的瀾滄江流域進行的多次魚類生物多樣性考察中,發現了4種未曾記錄的土著淡水魚類,分別為盤褶鮡、暹羅雙孔魚、哈氏方口鲃和金黑野鯪,均為在我國首次記錄的物種。此外,1種在國內從未被記錄與描述的外來物種卡特拉野鯪也在此次被記錄與描述。
盤褶鮡
暹羅雙孔魚
金黑野鯪
瀾滄江為國際河流湄公河的中國部分,擁有極高的淡水魚類多樣性。據統計瀾滄江分布有魚類超過240種,占云南魚類物種數量的1/3,在其下游西雙版納段體現尤為顯著,物種數超過了200種。近年瀾滄江魚類物種記錄的持續增加也反映出該水系較高的潛在物種多樣性,新物種與新記錄均不斷有報道。
哈氏方口鲃
其中,哈氏方口鲃此前記載分布于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的湄公河流域,為在我國記錄的第二種方口鲃屬物種,其鰭灰白色,側線鱗少(36或37),背部分枝鰭條數9等主要特征可與紅鰭方口鲃相區別。從不同時間、不同位置的多次采集記錄看,該種在瀾滄江下游應存在穩定的種群。但方口鲃屬的江河底棲習性使其捕獲難度較大,且大個體被漁民捕獲后多被帶回食用,故時至今日方被正式記錄。
卡特拉野鯪
據研究人員介紹,卡特拉野鯪體短且高,頭極大;口上位,上唇退化。其原產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巴基斯坦與緬甸,在20世紀70年代被引入中南半島,作為大型經濟魚類被大量養殖,其養殖逃逸個體已在老撾、柬埔寨、泰國與越南的湄公河流域區建立入侵種群。此次在中老國境線的南臘河匯口記錄到1尾卡特拉野鯪標本,確定了該物種出現在我國的可能性,但其入侵潛力尚不明確;研究人員建議,相關的生態學與漁業工作者應對此種魚類潛在的入侵問題予以關注。
(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