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滇南大地,雨季如大自然的魔法棒,催生出漫山遍野的野生菌,也將文山州廣南縣者太鄉推到了熱鬧的聚光燈下。當全國多地被40℃高溫炙烤,地處高山的者太鄉卻憑借21~24℃的清涼,成了避暑“香餑餑”。
7月22日,“旅居廣南·菌享者太”菌文化節盛大開場,這份熱鬧,從村口就肆意蔓延開來——壯族阿婆端著染著蜜香的米花,苗族姑娘捧著自釀米酒,彝族小伙彈著大三弦,熱情似火地招呼著四方嘉賓。
鄉土T臺:
野生菌與民族風的碰撞
活動主場地設在者太鄉中心學校,操場邊的竹筐里,剛采下的雞樅菌還帶著清晨的露水,白胖的菌柄裹著泥土,引得城里來的嘉賓們紛紛掏出手機拍照。開場的民族歌舞,壯族姑娘們身著繡滿菌子圖案的圍裙,舞步輕盈,將采菌人彎腰、撥草、輕提等動作演繹得惟妙惟肖。
最令人驚艷的當屬壓軸的“菌語霓裳秀”。走上T臺的并非專業模特,而是地地道道的者太鄉人——有扛著鋤頭、帶著農具,渾身散發著田間煙火氣的農民;有手持農家生活用品的大叔大嬸;還有身著精美民族盛裝的年輕姑娘。
模特們的創意令人叫絕:有的撐開傘面,把牛肝菌、青頭菌等形態各異的野生菌錯落掛在傘骨。走動間,傘邊垂下的菌子微微搖晃,像是把整片山林的野趣都“拎”上了臺;有的戴著尖頂帽,帽面鋪滿小巧的野生菌,遠遠望去,宛如一頂“蘑菇仙帽”;姑娘們的花衣裳更是別致,把新鮮雞樅、干巴菌小心縫在衣襟、袖口,斑斕菌傘與五彩絲線交織,土布衣裳瞬間成了藝術品;還有人直接捧著一捧雞樅花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農民大叔們走臺步時,農具隨著步伐輕輕晃動,帶著山林獨有的厚重底氣;姑娘們笑容燦爛,銀飾叮當作響,野生菌在她們的衣袂間宛如生根發芽,將大山深處的自然野趣與民族文化的千年底蘊,完美融合成了一幅鮮活的鄉土畫卷。游客們看著這一幕幕,忍不住驚嘆。這場秀,讓大家重新認識了文山廣南的多元魅力。
破局新途:
攥緊生態牌,唱響菌鄉名
這場集觀賞性與鄉土味于一體的活動,正是者太鄉深耕林菌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近年來,當地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多措并舉推動林菌產業提質增效,讓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
然而,當地產業發展也面臨多重困境:土地產權界定模糊,“包山養菌”推進遇阻;缺乏龍頭企業引領,野生菌加工停留在冷凍、鹽漬等初加工階段,產品附加值低;“菌鄉者太”品牌認知度低,質量標準與溯源體系缺失,再加上2025年上半年持續降雨,野生菌上市延期、價格波動大,產業發展像在泥沼中推車,費勁卻難快速前行。
不過,者太鄉以舉辦野生菌文化節為突破口,通過野生菌主題時裝秀、菌王拍賣會等特色活動,將特色山貨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推廣?,F場“科普大篷車”旁,身著制服的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拿著宣傳冊,把“如何辨識毒蘑菇”“誤食急救措施”等實用知識,將“產業要旺,安全先行”的理念,悄悄種進鄉親們心里。
據悉,接下來者太鄉還將有大動作:政府、林場、村集體組成“聯合戰隊”,厘清山林資源權屬,破解“包山養菌”推行難題;緊盯龍頭企業,爭取項目資金,建設冷鏈設施,開發凍干菌、菌菇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注冊“菌鄉者太”地理標志商標,制定質量標準與溯源體系,統一包裝形象,講好生態故事;借助網紅直播、村播帶貨,展示采菌加工過程,設計“菌旅融合”體驗路線,帶動文旅消費,讓游客進山看菌子、穿民族裝、吃菌子宴,把“看風景”和“買山貨”捆成“大禮包”。
當暮色漫進山鄉,文化節余韻仍在飄。農民模特們換下“菌裝”,變回田間勞作模樣,眼神卻多了亮堂勁兒——這場野生菌與鄉土的狂歡,是熱鬧,更是希望種子,不僅埋進者太鄉的山林,也埋進每個人的心里,等著往后日子,結出更旺產業、更紅火生活,讓廣南的寶藏鄉鎮,被更多人看見、向往。
開屏新聞記者 江洋 攝影報道
一審 資漁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羅秋旭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