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宋瀟
近段時間,隨著溫度升高,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前往成都各地“打野”的攻略。他們把自己撿雞樅、尋找野生“地瓜”的經驗分享出來,有的乘興而歸,有的則是無功而返。
網友分享的“撿雞樅”攻略
7月23日,有多位市民告訴記者,他們在興隆湖、龍泉山、青龍湖周邊多地,按照網友給出的攻略去尋找雞樅,但很多時候遇到的卻是一些野生蘑菇,對于菌種也不是特別了解。他們按圖索驥,在找雞樅的路上越走越遠。但也有人將其當作一次野外自然生態體驗,想利用這樣的過程,尋找“童趣”,也讓孩子培養起一些必備的生活常識。
對此,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李小林告訴記者,野生的雞樅菌往往可遇不可求,而要找到雞樅,也需要一些辨認方式,“有些菌種容易被誤認為是雞樅,而這些菌類有些是有毒的,大家在找的時候也需要小心。”
網友分享的“撿雞樅”攻略
“撿雞樅”火了
大批成都人已在“打野”路上
在天府新區等地,有市民把撿雞樅的經驗分享出來,“一是靠著龍泉山,二是這幾天雨水充足,泥土逐漸松軟,雞樅開始各種冒頭了。”
天府新區太平街道合江場社區居民高女士告訴記者,這幾天當地確實有很多人開始“出動”,前往山上尋找雞樅,“這些人都是老資格了,都有自己的窩子(點位),一般天還沒亮就出門了。”
高女士說,其實雞樅在當地也稱“斗雞公”“三塔菌”,就是在七八月份出現,當地人撿到雞樅后,有的會拿到街上售賣,有的則是和家人一起享用,“很好吃,配合雞肉或者雞蛋燒湯也好吃。”
天府新區太平街道合江場社區居民分享撿到的雞樅
高女士分享了她的食用經驗,她說,雞樅在野外的形狀很好辨認,當地人都有經驗,只不過有時也會出現因為誤食了沒煮熟的雞樅而中毒或者身體不舒服的情況。
記者注意到,很多網友也在分享關于撿雞樅的“攻略”。比如,有人提到,天府新區萬安、新興、正興、永興等地的雞樅都開始出了,只是量不那么多,“目前只看到斗雞公,雞樅花,沒得三塔菌。有些地方也是第一次去,估計再過兩周,三塔菌也要開始出了。新賽季開始了,你們準備好了嗎?”
還有網友曬出自己的“戰果”,并號召小伙伴一起到龍泉山撿雞樅,“沿途撿了很多青頭菌。運氣很好的撿了二十幾朵雞樅,開傘的拿回家燉雞,青頭菌直接爆炒,真好吃!”
網友分享的“撿雞樅”攻略
專家建議:
小心誤認,辨別雞樅有“妙招”
對于這股撿雞樅的熱潮,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李小林告訴記者,對于有經驗的人來說,雞樅的形態特征很好辨認,比如它的傘尖會凸起,像斗笠一樣,另外,其表面顏色深淺不一,可能是深褐色、灰褐色或淺土黃色,并且呈放射狀開裂,基部稍膨大并延伸成褐色假根,長度可達40厘米。
李小林告訴記者,有雞樅的地方,下方一定會有白蟻,因為雞樅菌與白蟻之間存在著一種共生關系。雞樅菌的菌絲體依賴白蟻巢穴內的微環境:白蟻通過咀嚼植物基質培養菌圃,菌絲分解纖維素供白蟻食用,形成封閉的共生循環。
關于雞樅菌的食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李小林表示,雞樅菌本身是可以生吃的,但是并不建議大家生吃,“要么可以煮肉片湯,要么就是青椒炒雞樅菌,或者和雞肉一起燉湯,反正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添加味精等調味品,因為高端的食材往往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法。”
市面上售賣的雞樅菌是可信的嗎?在李小林看來,成都一些公園和郊縣目前都有雞樅菌,也有很多人在售賣雞樅菌,往往價格比較高,但需要注意,有些并不是雞樅菌,比如“黑皮雞樅”就不是雞樅菌。此外,還有一些宣稱是人工栽植培養出來的雞樅菌,那肯定是騙人的,“因為,網購的‘雞樅菌種子’幾乎不可能種出真雞樅菌,且暗藏中毒風險。”他認為,市場上售賣的低價“種子”多為兩類:一是其他菌種的菌絲體(如廉價平菇、姬菇),商家利用消費者無法辨識菌種的差異進行誤導;二是不明來源的野生菌孢子混合物,可能混入有毒種類(如大青褶傘、鵝膏菌等)。
初伏“桑拿天”來襲!四川全省多分散陣雨
高鐵一次性座椅套賣爆,12306回應
40歲黃軒曬肌肉照,體重僅60.6公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