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至,夏正濃
昨天(7月22日)
我們迎來了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
——大暑
大暑節氣正值酷熱的三伏天
老饕們卻偏要“以熱制熱”
“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
一碗熱騰騰的羊肉下肚
汗出透了,濕氣散了,渾身反倒輕快起來
上海的羊肉地圖
是弄堂飄香的市井歡騰
更是舌尖顫動的味覺記憶
大暑已至
大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古人把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盛夏的夜晚,螢火蟲卵化而出,飛舞在腐草敗葉上,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二候土潤溽暑。大暑時節,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壤高溫潮濕。三候大雨時行。大暑伏天,時有大雨,雨水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節氣,防暑降溫依然是重中之重,與此同時也要注意防范突如其來的強對流天氣以及臺風影響。
飲伏茶
三伏天因為高溫炎熱,人們易中暑,所以自古以來就有煮伏茶的習俗。伏茶則是以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10余種中藥熬制而成,有著清涼祛暑之效。
曬伏姜
“冬吃蘿卜,夏吃姜”,大暑這一天許多地區都有曬伏姜的風俗,將生姜切成薄片或切成小塊,與紅糖攪拌放置容器中用紗布包好,置于陽光下晾曬。姜和糖在太陽下充分融合,具有祛濕保健的作用。
吃伏羊
“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古人認為,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的作用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和濕氣驅除出體外。因此,民間有“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醫生開藥方”“吃伏羊享健康”之說。
市級非遺:奉賢·莊行羊肉
壓重燜煮鎖本味,當季蜜梨來搭配
作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伏天吃羊肉喝燒酒是莊行地區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飲食文化,素有“千年伏羊看莊行”的美譽。
莊行羊肉的烹制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地道的吃法是白煮。莊行本地養殖場精心飼養的山羊處理后直接運送到廚房,整只羊先浸泡在特制的大水池中去血水,一兩個小時后就可以撈起來,改刀放進大鍋中燒煮。燒煮過程不加任何佐料,連料酒都不放,羊身上還要蓋上定制的不銹鋼網架和裝著大理石的不銹鋼盒壓重,確保燜煮過程中,羊肉一直浸泡在湯水中,鎖住最本真的鮮美。
食客們深諳搭配之道:撕一塊酥爛羊肉,抿一口醇厚燒酒,再咬一瓣當季蜜梨。這一熱一涼、一濃一淡的味覺交響,恰是夏日最地道的莊行風味。
市級非遺:普陀·真如羊肉
膠木鐵鍋熬老湯,一羊兩吃酥香味
真如羊肉成名于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其精髓在于一口特制“膠木圈鐵鍋”和那鍋精心熬制的“老湯”。真如羊肉的加工技藝,也于2007年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切羊肉(又稱“阿桂羊肉”),源于真如北石村人王阿桂的獨特制作方法而得名。白切羊肉用料精選,活宰山羊,隨殺隨燒,連皮切成小方塊,用加有膠木圈的大鐵鍋烹制,先出白水,再在陳年老湯中燜熟,呈粉紅色,有色、香、鮮、酥的特點,羊肉煮熟后,去骨裝盆,并將其冷凍起來,以存放較長時間,供應時當場切塊現賣。
紅燒羊肉則講究“捆扎”工藝。連皮帶骨切塊,按規格用絲草緊扎入鍋,在老湯中加入水、糖、黃酒、醬油、蔥姜燜制。具有鹵濃、肥甜、鮮糯,且酥而不爛,肥而不膩,香而不膻,香甜美味等特點,食時須熱鍋熱吃。
區級非遺:崇明·白山羊
水土滋養品質佳,多法烹制滋味足
崇明白山羊,與白蝦米、老白酒、白扁豆統稱為“崇明四白”,而四白中尤以白山羊最為聞名。崇明島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白山羊飼養提供了良好的溫度、濕度、水源和飼料來源,因此也被命名為“長江三角洲白山羊”,并獲批成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系全國重點保護和發展的家畜品種。
崇明羊肉傳統烹飪技藝歷史較悠久,講究羊肉的質量、配料的選擇、火候的掌握等幾個關鍵步驟。紅燒羊肉是最普遍的家常燒法,先把羊肉切塊焯水,熱油中加入姜蒜爆香,放入羊肉翻炒,隨后加入老抽、生抽、冰糖等調料,加水燜煮至羊肉酥軟,湯汁濃稠。
白切羊肉凸顯食材本真,取鮮嫩部位薄切,僅以簡單蘸料佐味,肉質緊實,清爽鮮嫩,毫無油膩。滋補羊湯則是以羊肉連骨熬煮,佐姜蔥料酒去腥,直至湯色乳白,香氣四溢。
區級非遺:松江·張澤羊肉
土灶木桶掌火候,爛糊羊肉藏功夫
松江“張澤羊肉”以一年生本地山羊為主料,沿襲傳統做法,采用木桶、土灶等蒸燉工藝制作而成。爛糊羊肉、白切羊肉、羊雜湯配上特制醬油碟,一般為本地村民常吃的“老三樣”組合。尤其是爛糊羊肉,深受食客歡迎。
爛糊羊肉要選用一年左右的山羊,并且選取山羊的排骨肉、腰腹肉,這是一頭羊的精華部位,十分鮮嫩。此外,要讓羊肉鮮香軟嫩而沒有膻味,通常需要煮兩個半小時以上,使其精肥比例恰到好處,入口即化。
從傳統技藝到現代美味,“張澤羊肉”也在傳承中不斷根據食客口味推陳出新。近年來,粽香扎羊肉、羊肉鍋貼、烤全羊、羊腦蒸蛋等菜肴在當地陸續推出,廣受歡迎,讓這一傳統美食技藝持續傳承發揚。
區級非遺:金山·張橋羊肉
“千人大鍋”承古今,秘方烹制全羊宴
金山張橋村“吃羊肉”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間,相傳抗倭將領胡宗憲和戚繼光退敵前曾和當地百姓擺下軍民大宴,并支起大鍋十口烹飪羊肉,號稱“千人鍋”,以張橋羊肉犒勞軍士,一時間香滿金山衛,軍民歡騰。在今年建成的張橋非遺展示館中,有一口大鐵鍋,就是當年的“千人鍋”。
張橋羊肉在烹飪過程中,繼承前人烹調經驗,不斷創新烹調技能,燒制的羊肉色香味形樣樣俱全,既有江南風味,又迎合現代人們的口味和消費要求。
尤其是遠近聞名的“全羊宴”,以羊頭、羊肚、羊蹄、羊肝等核心部位為食材,構建出“一羊多菜”的完整宴食體系,被食客津津樂道,具有濃厚的本土文化氣息。
三伏天吃羊肉
有人為那一口酥爛
有人貪那一勺濃湯
有人就愛這大汗淋漓的痛快
這一口熱乎
吃得是舒坦,品的是傳承
念的是上海地道的夏日滋味
今年夏天
你吃過羊肉面、羊肉湯了嗎?
不妨給自己安排上吧!
來源:上海發布
公眾號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標”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現在只需三步:
喜歡就給我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