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意大利農業部發布、由中央農業食品質量保護與反欺詐檢查局(Icqrf)整理的《意大利酒莊》2025報告,意大利各酒莊累計庫存達43.6億升。在庫存逐步積壓的背景下,這是否將影響其對外出口,尤其是對中國市場的價格策略?
1意大利酒庫存高企,出口壓力漸顯
據了解,截止6月30日,意大利葡萄酒總庫存較5月末減少約2.98億升,仍比去年同期多出1294萬升。若再加上約2.7億升葡萄汁及64萬升正在發酵的酒液,實際庫存壓力將更加突出。
按類別分類的葡萄酒庫存的變化趨勢:2018年2月15日-2025年6月30日,圖源:Icqrf
在當前庫存結構中,受保護原產地名稱(PDO)的葡萄酒庫存占到55.7%,受保護地理標志(PGI)的葡萄酒庫存占到25.7%,品種酒占1.4%,普通散裝酒為17.1%。
換言之,具備法定標識的優質酒款庫存比例高達57.1%。從區域分布來看,58.1%的庫存集中在意大利北部,尤其以威尼托大區最為密集,特雷維索省和維羅納省分別占全國庫存的10.6%和9.2%。
分品類來看,普羅塞克(Prosecco)庫存量最大,達3.7億升,占總庫存的10.6%;緊隨其后的是托斯卡納IGT(1.6億升,4.6%)、普利亞IGT(1.5億升,4.4%)以及基安蒂DOCG(1.2億升,3.5%)。總計來看,PDO與PGI兩大類葡萄酒的庫存已達到35.5億升。
對此,上海進口商劉晉江指出,當前意大利酒庫存壓力激增,與其在美國市場的表現存在一定的關系。“美國作為意大利葡萄酒的最大出口目的地,擁有極強的市場主導力。然而近兩年,基礎款葡萄酒的價格快速上漲,抑制了采購意愿,使得原本流向美國市場的部分酒款滯留國內,進而導致庫存不斷積壓。”
另外,美國還宣布,今年8月1日將對歐盟葡萄酒加征30%關稅政策,疊加本地倉儲資源充足、匯率不利等因素,使得意大利酒企在下半年對美出口的預期變得更加保守。當前美元對歐元的持續貶值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壓力,因為無論關稅最終落在哪個水平,歐洲酒的終端售價都在上升。
杭州葡萄酒商楊廣發則認為,庫存堆積背后離不開價格層面的推動。他提到,意大利多個產區的酒價近年來顯著攀升,北部產區與起泡酒尤為明顯,甚至南部酒款也在持續漲價。
上海葡萄酒進口商鄭凱表示:“事實上,去年意大利葡萄大豐收,今年或將再度迎來好年景,行業普遍預期到年底批發價格可能出現松動。目前來看,酒價仍處于疫情后被大幅推高的區間,部分酒莊已開始出臺促銷政策。”
2推遲進口、庫存充足,意大利酒上半年進口量額雙降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意大利葡萄酒進口總量約為562萬升,同比下降11.2%;進口金額約為4094萬美元(約合2.9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10.11%。但其均價卻達到7.28美元/升,同比增長1.23%。
上海華飲國際西南區經理曾萬波告訴WBO:“近期聽說有部分進口商,因為動銷原因推遲了進口下單,這也有可能影響了上半年的進口數據。”
鄭凱表示,今年上半年意大利酒的進口量額出現下降,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在當前環境下,消費者預期轉弱,消費更趨理性;另一方面,國內多數進口商并未長期深耕市場,更多以投機為主,缺乏持續投入的能力與品牌建設的耐心。”
但鄭凱還補充道:“雖然整體進口量下滑,但我們公司上半年較2024年同期反而實現了近30%的增長,這說明市場仍有機會,關鍵在于企業如何應對變化、調優策略。”
涉及多個意大利產區的葡萄酒進口商王勇表示:“現在生意比較難,加上前一段時間的‘限酒令’,導致進貨量大幅減少。從疫情期間到現在,出貨量一直比較少,庫存也增加了一倍,快要接近十萬箱酒了,現在一個貨柜消化周期要6-8個月,跟以往相比有所延遲,所以進口量逐漸變少。”
意大利奇維克集團中國區代表肖學俊表示,自2024年澳洲葡萄酒重返中國市場后,迅速奪回部分市場份額,對定位相近的意大利中端酒形成強力“狙擊”。
另外,由于中國市場的品牌化缺失,意大利酒在華長期陷于“有品類無品牌”的窘境。“首先,意大利酒頭部品牌弱,大眾消費市場缺乏;第二,推廣投入薄弱,早期入華酒商多依賴碎片化經銷,鮮有品牌建設;最后,教育成本高昂,復雜的分級體系與本土品種,阻礙消費者選擇,這些也都是造成意大利酒如今境況的原因。”
起泡天下負責人于洪杰指出,意大利葡萄酒在今年上半年的進口量額雙雙下滑,除了整體經濟環境疲軟外,渠道單一亦是問題所在。意大利酒商多為中小型企業,主要依靠團購等渠道,而在當前消費環境下,團購幾乎停擺。此外,缺乏強有力的品牌建設也使得意大利酒始終未能深入人心。
他還提到,盡管意大利酒擁有多樣風土與豐富品種,但對中國消費者而言“多即是困惑”。品類教育不足,消費者缺乏明確認知,反倒形成了開盲盒式的選擇障礙。同時,品牌推廣費用高企,而市場回報未達預期,這種投入產出失衡也成為限制發展的重要因素。
廣東葡萄酒進口商曾然也表示,意大利酒的風格多樣本身是優勢,但由于定價體系不夠透明,市場接受度相對有限。當前的消費者更偏好熟悉的品牌,而非需要額外認知成本的新酒款。
3在高庫存背景下,為何對華出口價格仍不降反升?
在整體庫存高企、需求放緩的背景下,一邊是渠道端進口量額的持續下滑,另一邊卻是進口均價的上漲,是什么在支撐高價持續?
對于該問題,曾萬波解釋稱:“可能源于歐洲的物料漲價,我們現在也在更換一些產品,準備平衡一下價格,有的產品漲價已經沒辦法繼續銷售了,像普利亞的普里米蒂沃、西西里的黑珍珠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長,國內客戶不是很能接受漲價。”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庫存雖多,但只要進入瓶裝環節,綜合成本立即上升,尤其是包裝、運輸、稅收等費用,導致價格難以下降。若要低價清倉,只能以原酒形式處理。”
肖學俊表示,意大利是全球唯一持續擴大葡萄園面積的主要產國,近五年每年擴種約6500公頃。當全球需求萎縮10%之際,盲目增產加劇過剩,暴露其生產調整的滯后性。同時,高昂的人力與合規成本削弱了價格競爭力——相比智利、南非等新世界產區,意大利散裝酒價格缺乏彈性,難以下探到走量區間。
此外,意大利酒的產品結構上移,低價散裝酒進口量銳減,而單價較高的瓶裝酒占比提升,拉動整體均價上升9%-30%。同時,意大利部分酒莊采用短期去庫存策略,減少促銷折扣,通過“高定價、低周轉”維持現金流,變相推高賬面均價。
王勇表示,現在意大利酒的價格,相比2023年前后,已經漲了20%。“對于中高端的酒來說,漲幅稍微小一些。但對于低端酒則影響比較大,一瓶3歐元左右的酒大概上漲0.2-0.3歐元,當庫存太大時,其成本肯定會相應增加,價格上漲也是一個趨勢。”
山東進口商姚成志也指出,雖然原酒庫存量龐大,但瓶子、酒標、紙箱、軟木塞等輔料價格持續上漲,且面臨供應緊張的局面,嚴重制約了出貨節奏。
他還補充道,在輔料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酒莊更傾向于優先保障高端酒款的包裝與供應,如阿瑪羅尼、巴羅洛與基安蒂等市場表現強勁的產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酒莊的營銷資源分配。
深圳葡萄酒進口商莊志輝則認為,影響出口價格的關鍵不完全在于庫存本身,而是配套資源與市場節奏。他指出,目前積壓的主要是中低價位酒款,雖然數量龐大,但存儲成本高、品質易下降,令酒莊倍感壓力。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