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年的這幅《羅漢圖·猿猴獻果》,現存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中羅漢“胡貌梵相”,其左側有猿猴供奉來自西域的石榴果,與其“梵僧”形象呼應;其腳下有幼鹿一對,呼應佛教“九色鹿”與“鹿苑”的傳說。全圖疏密得體,層次鮮明,工而不板,既實現了繪畫的教化功用,也展現了高妙的藝術手法,不愧其傳世國寶之名。
前方是一棵枯樹,歷盡滄桑,樹干彎曲不已,幾乎呈“s”型。葉已脫盡,只剩下遍體的嶙峋與凌亂的樹杈。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后面的幾棵樹正生機勃勃,枝繁葉茂。闊葉大樹軀干挺拔,像是在上空撐起兩朵綠云;小樹上結滿了果子,想來滋味甘甜,才引得猿猴摘食。
我國古代羅漢像多耳戴金環,豐頤懸額,隆鼻深目,長眉密髯,服裝與配飾富有異域色彩。圖中羅漢貌若印度高僧,濃眉高鼻,天庭飽滿,智慧非凡。臉上滿布皺紋,雙眉蹙起,神情專注,栩栩如生。身著右袒式袈裟,雙手相交,倚伏在枯樹枝上,面目慈和地注視著前方的兩頭小鹿。頭頂有佛光環繞,如霧似紗。
羅漢身側相伴的小僧,面目清秀,神情天真,正托著寬大的衣袖,要接樹上猿猴遞過來的石榴。
兩只猿猴正在樹間攀爬采摘石榴果,其中一只正將手中鮮果丟給樹下的小僧;樹下的兩只小鹿,一只似乎正與羅漢對視,另一只則望著獻果的猿猴。
唐代興起的禪宗,主張頓悟,認為世間萬物本身自有佛性,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鳥、風雨雷電和人世間百般實相都可以參禪,都能成為頓悟成佛的機緣。
此幅《羅漢圖·猿猴獻果》一是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把佛教壁畫中守護在菩薩身邊的羅漢,變成了游山玩水、怡然自樂的世俗僧人;二是接續了時代的創作風格——南宋以后,畫家作各種羅漢圖不再只為供奉瞻仰,而是更多地作賞玩之用,追求意境美、形式美、氣韻美。羅漢圖中的宗教色彩也被淡化,隨性自然的生活氣息充斥其間。
至于為何選用“猿猴”這一題材,古人認為,“猿”是很聰明、很有智慧的動物,“猿之德靜以恒,類仁讓孝慈。居相愛,食相先,行有列,飲有序”。聰慧的猿猴更是具備“佛性”的,它們常出現在菩薩、羅漢畫中,獻上奇珍異果,象征著祥瑞和祝福。
亦有人猜測,畫家可能是想以猿猴活潑好動的個性,反襯羅漢心神安定、雜念全無的心境。
猿猴與人相類,本性頑皮,喜愛與其他動物嬉戲玩鬧。此幅畫中猿猴獻石榴果給小沙彌,形神兼備,靈動天成,劉松年將猿猴天真活潑的習性刻畫得恰到好處。
清乾隆皇帝對這幅《猿猴獻果》十分喜愛,將其收藏于乾清宮中,并在畫面左側親筆行書題贊曰:“倚菩提樹,俯視伊尼。如示妙偈,知乎不知。樹頭結果,其果累垂。猿猴登樹,摘果以嬉。童子攓袂,仰而承之。有色有象,無意無為。細入毫發,匪夷所思。金剛四句,一幅全批。合掌欲詢,應真伊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