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退教科文,拖欠6億會費,美國‘退群’上癮為哪般?
防務觀察: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全球防務新觀察》。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條重磅消息——美國國務院22日宣布,將于2026年底第三次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由是“反以色列偏見”和“不符合美國優先政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痛批這一決定“破壞多邊主義”,而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直言“遺憾但不意外”。杜老師,美國這次“退群”為何引發如此大的國際震動?
杜長空: 這次事件有三個關鍵點值得關注。第一,這是美國40年來第三次退出教科文組織,且三次均與巴以問題直接掛鉤。比如2011年教科文組織接納巴勒斯坦為成員國,美國立刻停繳會費,累計拖欠超6億美元;2023年該組織將希伯倫老城列為巴勒斯坦遺產,更被美國視為“最后一根稻草”。這種反復“退群”的行為,暴露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極端單邊主義和投機心態。
防務觀察: 但美國國務院聲稱“教科文組織需要改革”,卻未提出具體方案。這種模糊表態背后是否有更深層動機?
杜長空: 當然有。特朗普政府此次退出,表面是“反以色列偏見”,實則迎合國內保守勢力。比如白宮批評教科文組織推動“覺醒議程”,包括多樣性、包容性政策,這與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核心選民訴求高度一致。此外,美國右翼長期質疑聯合國體系“浪費資金”,退出既能展示強硬姿態,又無需承擔直接安全后果,堪稱“政治表演”。但代價是美國國際信譽的持續透支——連法國總統馬克龍都第一時間發聲支持教科文組織,可見其孤立。
防務觀察: 說到代價,美國退出對教科文組織運作會否造成“斷崖式”沖擊?
杜長空: 短期看,資金壓力確實存在。美國原本承擔22%的會費,但近年占比已降至8%,教科文組織通過改革和多元化籌資(如私人捐助翻倍)緩沖了沖擊。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地緣博弈——美國退出可能鼓勵以色列等盟友跟進,削弱組織權威;但另一方面,中國、歐盟等成員國的發言權將提升。例如中國近年通過“一帶一路”教育合作擴大影響力,而教科文組織也可能將重心轉向非洲基建、人工智能倫理等新興領域,反而加速“去美國化”轉型。
防務觀察: 最后想請教,美國這種“退群成癮”模式,對全球治理意味著什么?
杜長空: 這反映了一個殘酷現實:二戰后的國際秩序正被霸權國家親手拆解。從退出《巴黎協定》、世衛組織到教科文組織,美國不斷用“退群”施壓,試圖將多邊機構改造成“付費俱樂部”。但歷史證明,全球化議題如文化遺產保護、氣候變化,絕非一國能獨善其身。正如網友諷刺:“美國優先”換來的,是“美國孤立”。未來,全球南方國家通過金磚機制、非盟等平臺爭奪話語權,或將成為多邊主義的新希望。
防務觀察: 感謝杜老師的深度解析。的確,美國這次退出教科文組織,不僅是外交事件,更是一場關于“霸權黃昏”的啟示錄。觀眾朋友們,您如何看待美國“退群”背后的全球秩序變遷?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下期再見!
(背景補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于1945年,以認定世界遺產、推動教育公平著稱,現有194個成員國。美國1984年首次退出,理由包括“管理混亂”;2017年特朗普以“反以色列”為由二度退出,拜登2023年重返;本次退出為第三次,將于2026年底生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