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春缺的不是故事,是講故事的能力!”在云南省綠春縣融媒體中心會議室,當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黨支部紀檢委員黎一達拋出這句話時,臺下幾十雙眼睛驟然一亮。
7月21日,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聯動綠春縣融媒體中心,開展了一場“以問題為導向,以啟發為根本”的特色支部共建活動,為邊疆縣城宣傳工作注入新活力。
活動現場。李燦攝
實踐團出發前,黎一達做了大量前期調研和針對性研判,“黨建聚合力·融媒新動能”的實用講座有備而來。他結合自身研究方向與綠春實際需求,圍繞“如何讓好故事飛出大山”這一命題,給出建立“沖浪窗口”思維的建議,讓綠春故事搭上時代快車;提出策劃系列報道《小紅米的成長記》,把綠春特產紅米與孩子們的教育發展作融合,吸引全國觀眾來品味民族文化滋味;拍攝短視頻《讓邊疆“村村響”走出大山》,透過純真而質樸的畫面,讓大山之外的觀眾也能聽見綠春故事,看見邊疆美好……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工黨支部宣傳委員李俊欣則以《文化數字化背景下的鄉村符號傳播》為題,分析了現象級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和動漫短片《遺骸》的破圈邏輯,并拋出“地方芭蕾”“文化數字化”“跨媒介敘事”等新概念。在他看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蘊含的豐富文化符號,需要用數字化手段去重新演繹,建議借助游戲、動畫、短視頻等青年喜聞樂見的載體,將原本偏居一隅的鄉土故事舞出優美的“芭蕾”——既保持本土特色,又獲得更廣闊的傳播舞臺。
原本單向輸出的“講座式賦能”,演變為貼地氣的“問題導向式共創”。綠春縣融媒體中心的新聞工作者紛紛發問:“我們一線采編人手緊張,日常宣傳任務重,如何兼顧深度報道?”“哈尼族群眾習慣使用本民族語言,怎么把黨的政策和當地故事用各族群眾都聽得懂的方式講出來?”……你一言、我一語,現場氣氛愈發熱烈。
綠春縣融媒體中心新聞工作者現場提問。蘇泓羽攝
綠春縣融媒體中心主任邱自松列出了邊疆縣級融媒體的共性困境:“與經濟發達地區的縣域融媒體中心相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挑戰更大,特別是專業人才匱乏和現有人員能力水平不夠制約了發展”。他表示,通過支部共建和校地協作,加快形成高校師生團隊與綠春新聞工作者長期交流、幫扶共進的機制是新的發展契機,需打造“長短結合、學習培訓和工作實踐相補充”的融媒體幫扶品牌。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凌曉明認為,新聞學界與媒體業界的無縫對接,高校思政與邊疆發展的同頻共振,有著充分的舞臺和無限的實踐。這不僅可以為邊疆融媒體注入新動能,也讓青年學子在服務祖國、講好中國故事的火熱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過硬本領。
據了解,2024年7月26日,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黨支部與綠春縣融媒體中心黨支部簽訂支部結對共建協議,明確提出將以高校黨建引領和專業優勢賦能邊疆縣級融媒體中心。通過幫助改善融媒體中心軟硬件條件,提升人才隊伍專業素質;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媒體新聞宣傳創新”等專題培訓;互派掛職實踐,校地協同搭建人才培養和業務提升新平臺等舉措,以提高綠春縣的對外傳播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行進邊關的思政課”社會實踐團將深入邊疆一線采訪調研,圍繞新聞采寫、短視頻制作、直播帶貨等主題展開實戰演練,在服務基層中經風雨、受教育、長才干,在真實語境中錘煉專業本領和思想品格。(晏紅霞、黃楚宸、錢宇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