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為玉蜀黍節壺菌,該菌喜高溫、高濕。7、8月份若溫度高、濕度大、陰雨日較多,有利于發病。此外,玉米褐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塊,發生嚴重;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玉米健壯、葉色深綠,病害較輕甚至不發病。該病害在全國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其中在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危害較重。特別是前期偏施氮肥,忽視磷、鉀肥料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鉀元素的缺乏,植株易感褐斑病。
目前,各地玉米已陸續進入拔節期,高溫多雨的天氣大大增加了玉米發生病蟲害的概率。因此,現在是玉米褐斑病等病害的易感時期。
01褐斑病和銹病的區別銹病發病處用手搓后會有銹跡,而褐斑病則沒有。
玉米褐斑病通常發生在玉米葉片、葉鞘及莖稈,一般先在頂部葉片的尖端發生,以葉和葉鞘交接處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發病初期在玉米葉片上出現很多黃色的小斑點,病斑為圓形或橢圓形到線形,隆起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紅色,小病斑常匯集在一起,嚴重時葉片上出現幾段甚至全部布滿病斑,在葉鞘上和葉脈上出現較大的褐色斑點。后期,葉片和莖上會出現無規則的大斑點,玉米葉面組織壞死并裂開,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嚴重影響玉米產量。
02褐斑病防治方法目前,抗褐斑病的玉米品種相對較少,一般通過藥劑來進行褐斑病的防治。
1.選用高產抗病品種,實行3年以上輪作。
2.合理密植,提高田間通透性。玉米大穗品種3500株/畝,耐密品種不超過5000株/畝。
3.加強田間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適時追肥。一般可在玉米4~5葉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10~15千克/畝。中耕除草,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植株抗病力。
4.玉米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組織,及時深翻土壤。
5.做好藥劑防治。過去發生褐斑病的田塊,在玉米4~5片葉期,用三唑酮類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藥劑葉面噴霧,可預防玉米褐斑病的發生。沒有發生褐斑病的玉米地塊可以噴施吡唑醚菌酯進行預防,已經發生褐斑病的地塊可以噴施吡唑醚菌酯+苯甲丙環唑或者氟環唑等藥劑進行防治,同時還可以預防銹病。隔5~6天進行二次噴施,在用藥時也可以加入葉面肥,促進植株生長,提高抗病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