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契約上的紅手印,當年可是冒著風險按下的。”7月15日,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內,安徽理工大學化工與爆破學院實踐團成員圍成一圈,凝視著那份改變中國農村命運的契約。實踐團成員金野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右手拇指,仿佛要感受46年前那18個紅手印的溫度。
7月14日至18日,這支名為“秸盡全力”的實踐團隊,帶著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研究課題,在這片改革熱土上開啟為期五天的實踐之旅。
在沈浩紀念館,一張褪色的工作照讓成員們駐足——照片里的沈浩穿著沾滿泥土的膠鞋,正在田間丈量土地。“六年前我第一次來小崗時,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講解員的話讓成員們陷入沉思。如今,這個數字已經突破3萬元。
7月16日清晨,成員們奔赴農田開展勞動實踐。除草,松土,采摘......兩個小時的勞作讓“00后”大學生們汗流浹背。農機手老程遞來毛巾:“現在種地早不是你們想的那么苦了,看那邊——”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無人機正在麥田上空盤旋。
勞動實踐后,成員們與“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關友江、嚴立華等座談,他們用“餓肚子的記憶”對比今日的小康生活,關友江感慨:“改革不能停步,現在的小崗村要靠你們年輕人用新技術、新思維來建設。”實踐團隨后走訪的匠心葡萄園、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展現了小崗村從“分田到戶”到“產業興村”的轉型成果,為團隊秸稈資源化利用課題提供了創新思路。
校際交流會上,實踐團就農村秸稈回收利用的問題采訪了安徽師范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的實踐學生。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結合學科知識與實踐經歷,圍繞團隊課題提供了獨特視角與案例參考,促進了多元思維的碰撞。
暮色中的小崗村,改革廣場上的雕塑靜靜矗立。五天的實踐讓實踐團成員深刻理解了“敢為人先”的深意——46年前的紅手印,今天化作了青春的腳步。正如成員經士銳在總結會上說的:“鄉村振興不是口號,而是要用專業知識一步步丈量出來。”(記者 黃 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