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用車生活中,很多車主都會遇到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為什么我的車才開了一兩萬公里,前輪看起來就已經磨損得相當厲害,而兩個后輪卻還跟新的一樣?
是不是輪胎質量不行?
其實,這背后隱藏著一個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但并未真正重視的保養環節——輪胎對調。
這件事聽起來簡單,但如果長期忽視,不僅僅是白白浪費錢那么簡單,更是在為行車安全埋下了一顆看不見的隱患。
今天,我們就來把輪胎對調這個事情,從頭到尾,用最實在的話說清楚。
首先我們得明白,為什么輪胎的磨損會如此不均衡,特別是我們國內家庭最常見的那些前輪驅動的轎車。
這得從車輛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說起。
對于一輛前驅車來說,它的兩個前輪承擔了絕大部分的繁重工作。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車輛最重的部分,也就是發動機和變速箱,幾乎都壓在車頭,這就意味著前輪長期承受著比后輪大得多的重量。
在車輛起步加速時,是前輪負責發力,將整個車身從靜止狀態拽起來,這個過程胎面與地面會產生巨大的摩擦。
當我們需要轉彎或者掉頭的時候,又是前輪在負責轉向,胎肩部分會受到強烈的側向擠壓和磨損。
更關鍵的是剎車,當踩下剎車踏板時,由于慣性的作用,整車的重心會猛地前移,絕大部分的制動力都由前輪來承擔。
綜合來看,承重、驅動、轉向、剎車這四項最“累”的活兒,基本上都讓前輪給包了。
相比之下,后輪的角色就輕松多了,它在大部分時間里只是一個被動跟隨著的角色,不發力也不轉向。
這樣一來,日積月累,前輪的磨損速度達到后輪的將近兩倍,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很多汽車修理廠,師傅們經常能見到這樣的情況:一輛行駛了三四萬公里但從未對調過輪胎的家用車,升起來一看,前輪花紋已經磨損到安全線以下,幾乎成了“光頭胎”,而后輪的花紋深度卻還有三四毫米,看起來還很新。
但結果往往是令人惋OSH的,因為前輪已經到了非換不可的地步,你不能只換兩條新胎,因為新舊輪胎的抓地力、排水性能和橡膠特性差異巨大,混用會嚴重影響車輛的操控穩定性和剎車性能,尤其是在濕滑路面,極易導致車輛失控。
最終,車主不得不將四條輪胎全部更換,那兩條本可以多用一兩年的后輪,也只能跟著“陪葬”,這無疑是一筆不小的、完全可以避免的經濟損失。
既然知道了不對調的壞處,那么下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到底應該什么時候進行對調呢?
很多人會翻開車輛的用戶手冊,上面通常會建議每八千到一萬公里進行一次輪胎換位。
這個數據是一個非常好的參考基準,是汽車廠家根據大量測試得出的一個平均值。
但是,我們的實際用車環境千差萬別,所以這個周期也應該靈活掌握。
如果您的車主要是在市區平坦的道路上行駛,駕駛風格也比較溫和,那么遵循廠家一萬公里左右的建議,結合每年保養順便做了,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如果您是“高速常客”,經常在高速公路上長途行駛,由于高速下輪胎溫度更高,磨損會相應加劇,那么將對調周期縮短到六千至八千公里會更為穩妥。
對于那些經常行駛在山路、工地或者路況復雜多彎地區的朋友,輪胎承受的考驗更為嚴峻,不規則磨損會更早出現,甚至每五千公里就檢查一下前后輪的磨損差異,都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里程數只是一個參考,最直觀、最可靠的方法,還是我們自己動手觀察。
您可以在空閑時,將方向盤向一側打滿,這樣前輪的胎面就會完整地暴露出來,然后您可以很方便地用肉眼對比一下它和同側后輪的花紋深度。
如果能明顯感覺到前輪的溝壑變淺了很多,或者用一個硬幣塞進花紋里,發現前后輪“吃”掉硬幣的深度差異已經很明顯,比如說超過了一毫米到兩毫米,那就說明是時候該給它們“換換崗”了。
這個方法比單純記里程要準確得多。
知道了什么時候該調,接下來的問題是怎么調。
這可不是簡單的左前換左后、右前換右后那么簡單,里面是有講究的,不同的驅動形式,對調的方法也完全不同,搞錯了反而會適得其反。
對于最普遍的前驅車,標準的做法是“前輪直下,后輪交叉上”。
具體來說,就是把左前輪換到左后輪位置,右前輪換到右后輪位置;然后,把原來的左后輪交叉換到右前輪,右后輪交叉換到左前輪。
這樣做,既能讓磨損較輕的后輪來分擔前輪的重任,又能通過交叉的方式,平衡左右輪胎因為轉向等原因造成的不同磨損模式。
對于后驅車,邏輯正好相反,是“后輪直上,前輪交叉下”。
而對于四個輪子都有驅動力的四驅車,最徹底的方法是進行“X”型對調,即左前與右后互換,右前與左后互換。
這里必須特別提醒一點,有些高性能輪胎是“單導向花紋輪胎”,在輪胎側壁上會有一個箭頭標志,指示輪胎的滾動方向。
這種輪胎的花紋是為特定方向的排水性而設計的,如果裝反了,在雨天非但不能有效排水,反而會把水往中間聚集,極其危險,而且胎噪也會變得異常大。
對于這種輪胎,絕對不能交叉換位,只能在同側進行前后對調。
如果不確定,花幾十塊錢請專業的維修師傅操作,是最保險的選擇。
最后,千萬不要以為輪胎換完位置就大功告成了,后續還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第一是胎壓監測系統的匹配。
現在大部分車輛都配備了胎壓監測功能,每個傳感器都與車輛電腦里記錄的輪胎位置一一對應。
對調之后,如果不進行系統復位或重新學習,那么傳感器和實際輪胎位置就錯亂了。
當儀表盤報警提示“左前輪”胎壓低時,真正出問題的可能是已經被換到“右后輪”的那個輪胎,這會給判斷和處理帶來極大的麻煩。
第二是動平衡。
輪胎和輪轂的組合體,其質量分布并非是絕對均勻的。
動平衡就是通過在輪轂邊緣加裝配重塊,來校正這種不平衡。
一個在后輪上感覺不到抖動的輪胎,換到前輪后,由于前輪直接連接著方向盤,在高速行駛時,那怕是幾克的重量差異,都會被放大成方向盤的劇烈抖動,嚴重影響駕駛舒適度和安全性。
所以,每次輪胎換位,特別是換到前軸的兩個輪胎,都必須重新進行動平衡校準。
還有一個容易被遺忘的角色——全尺寸備胎。
如果您的車配備的是和原車輪胎規格完全一樣的全尺寸備胎,不要讓它一直在后備箱里“睡大覺”。
橡膠制品即使不用,放上三五年也會自然老化變硬,性能大幅下降。
最好的辦法是將其也納入輪換體系中,進行“五輪對調”,讓它也參與工作,這樣不僅能物盡其用,還能保證所有輪胎的磨損和老化程度保持一致,在真正需要使用時,它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