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二代”們,正在面臨艱難的市場處境。
河東河西,果然十年就夠。
故事的輪回,再一次像十年那樣,也是六個字寫下的決心。“回歸一個吉利”。
曾推出過帝豪(參數丨圖片)、全球鷹、英倫三個獨立子品牌的吉利,在經歷過短期的銷量增長之外,曾陷入三品牌獨立為戰、分散資源、難以形成合力的困頓局面。2014年,吉利當機立斷,合并資源,回歸一個吉利。
11年后的今天,吉利再次喊出了“回歸一個吉利”的口號,吉利汽車以172億元的價格將極氪全盤收回,使其從紐交所退市成為全資子公司。要知道,作為一個在2021年才宣布成立的新品牌,極氪曾是吉利押注高端新能源賽道的最大籌碼。
私有化被視為,“吉利一口‘吞下’極氪”,是深化落實《臺州宣言》的關鍵一步。
此話并沒有錯。
的確,在公告中,吉利汽車提及,此舉“為了推動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協同,杜絕重復投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打造長期價值。”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走向品牌回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分兵作戰”資源分散而導致的經濟賬,和打一場突圍戰所必要的資源聚焦之間的矛盾。
回歸一個品牌,被視作是降本增效、應對盈利挑戰的關鍵一步。背后也折射出了“廠二代”們正在面臨艱難的市場處境。
被迫進行“斷舍離”
極氪是吉利的一次豪賭。
2021年3月,吉利高層在杭州酒店內,用一個月時間敲定品牌命名、產品規劃、供應鏈體系和銷售渠道,等等。以大吉利體系為托舉,極氪崛起很快。
但是,極氪的崛起,也導致了領克純電項目被抽空、極星品牌錯位,集團付出的資源代價巨大,原本平衡的沃爾沃-吉利-領克矩陣被打破,從平臺到渠道再到定位,資源龐大,而分散。
集團內多個品牌進入自相競爭的“內戰狀態”,也為極氪埋下了“退市”的伏筆。所以,吉利掌門人李書福在5月7日提到,“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我們將審時度勢”。
審時度勢,李書福斬釘截鐵,不想重蹈十年前的覆轍,以《臺州宣言》為開始,回歸一個吉利,整合技術優勢,提高創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續創造長期價值,打造全球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集團。
與此同時,將極氪私有化,也是吉利對過去戰略的反思與修正。其實,不僅僅只有吉利在審時度勢,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進入2025年,越來越多中國車企悄然收縮品牌矩陣。
此前,比亞迪將多條品牌線合并為主品牌業務部門,奇瑞的重心,也有明確聚焦,“奇瑞+捷途”雙品牌為主。
廣汽集團也進行了戰略調整,一個關鍵舉措是將B端業務剝離出來打造獨立品類,讓埃安更專注于C端私人消費市場,昊鉑堅守新能源高端定位。
上汽將榮威、飛凡品牌營銷部門合并,成立“大乘用車板塊”,與智己汽車形成市場區隔和互補。為嵐圖背書的東風汽車也不甘落后,成立奕派科技,整合乘用車業務,形成更強的協同效應。
即便還未盈利的蔚來,也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決定三網合一,在內部組織架構上,要將樂道、螢火蟲合并到蔚來中去。
這個局面,也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當初,吉利推出極氪,長安推出阿維塔,上汽推出智己,東風推出嵐圖等等“廠二代”,彼時市場開始擔心,“多品牌戰略導致資源分散,難以協調”。
當時,新能源市場一片大好之勢,搶占地盤成為首要任務,任何不悅耳的擔憂之音,都被屏蔽掉。“搶占新能源風口”,成為諸多車企唯一的目的。畢竟,沒有及時登上新能源時代的大船,就等于沒有上牌桌。
轉型節奏慢一拍的各大合資品牌,就是前車之鑒。而且,彼時正是增量市場的時代。
在增量市場上,競爭策略比拼的是速度,搞多個品牌、多個車型,去搶占地盤,在快速增長的不同細分市場全面開花。
但是,不悅耳的聲音,并不會隨著趨勢的發展而自動散掉。就像燃油車時代未能解決的事情,在電動化時代也一樣繞不過去。
還記得,當時蔚來發布第二品牌樂道的時候,就有人問,“蔚來是從哪里來的勇氣做多個子品牌的?”其實,這個問題,也可以問給很多品牌。
“品牌一多,互相搶生意,資源也分散,最后誰都沒搞好。”
用了2年的時間,蔚來從一個品牌,折騰出三個品牌,如今又合攏到一處。也說明一個問題,實際上,無論是燃油車時代,還是電動化時代,底層邏輯是沒有變的。
因為,在技術換代疊加出口窗口期,品牌被重新包裝得更加潮流化、電動化、智能化。實際上,所以看起來技術很新潮,但底層邏輯依然是平臺復用、供應鏈集中度極高。
“多數品牌都想學大眾與奧迪的關系。”
整合完成之后,極氪更接近于吉利體系內“中高端純電主力軍”。也可以說,極氪曾經對標奧迪的夢想,被迫放緩。
人人都想當“大眾”,卻缺少了大眾集團花了很多年架構的“體系力”。在大眾集團的框架內,多品牌不是去分攤資源,分兵作戰也是形成“技術-利潤-規模”的良性循環。
這一點,是掩蓋在了快速擴張的野心之下。多品牌戰略之下,最大的麻煩產生了,就是資源不夠分了,“有限的資金、工程師和時間都會被攤薄。”
所以,產品和技術的同質化變高了,內部廝殺就變得激烈了,此前吉利銀河、領克、極氪三套智能系統并行開發,一邊分裂,一邊搶資源。
正是因為資源分散,且浪費,所以也就有了“3000萬輛中國汽車賣的利潤,不如豐田的900萬輛”。從單車利潤來看,2025 財年豐田全球銷量預計達1040萬輛,單車利潤約2.29萬元,即便銷量最高的比亞迪,單車利潤也僅0.94萬元。
“規模擴張與利潤萎縮”的背離,也讓2025年的關鍵詞,變成了內卷和反內卷。于是,越來越多的車企被迫進行“斷舍離”。
傳統大廠輸在哪?
回歸一個品牌,是因為多品牌戰略之下,銷量未達預期,不得已而為之。
如今,這些“廠二代”們在新能源賽道上的步履,走得那叫一個“蹣跚”。雖然,大多數廠二代,都是背靠扎實雄厚的產業根基,以及有著優渥的資源支持,但是銷量卻是和資源配比,未能形成“正循環”。
從今年上半年的銷量數據來看,“亮色不多”。眾多廠二代中,年度銷量目標的完成率超過30%的寥寥無幾,也僅有合并了領克的極氪科技、以及深藍汽車完成了30%以上。比亞迪騰勢,長安阿維塔,東風嵐圖等二代們,完成率未能突破30%。
具體來看一些數據。
極氪與領克完成合并之后,定下了一個年度目標,2025年完成71萬輛,其中領克品牌肩負39萬輛,極氪品牌達成32萬輛。上半年,極氪科技累計交付24.5萬輛,完成率34%。距離71萬輛的目標,仍要繼續努力再努力。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領克靠燃油車+新能源撐起了六成銷量。高度依賴吉利集團輸血的極氪,資源與精力,在產品重疊與內斗中出現消耗。所以,痛定思痛之下,五年后再次歸于“一個吉利”的戰略體系之中,極氪的獨立試驗結束了。
“產品內卷是慢性放血”,是極氪的桎梏,也是其他人的。
以前表現優越的廣汽埃安,也在今年遭遇了“年中失速”。上半年,埃安累計銷量為10.9萬輛,同比下滑了14%,根源之一,就是網約車的標簽遲遲無法摘下,以及和昊鉑產生了資源重疊。
B端市場曾是埃安的“護城河”,卻也成為高端化的“絆腳石”。雖然在廣汽集團,埃安與高端品牌昊鉑的定位,劃分得還算清晰,但是在技術投放上,廣汽集團無法做到清晰。
即便堆砌800V超充與激光雷達,昊鉑依舊被市場稱之為“貴版埃安”。埃安和昊鉑銷量頻遭下滑,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無奈表示:“廣汽已全面進入戰時狀態!”
緊急追趕的嵐圖,在今年上半年有了不錯的銷量增勢,實現了月銷量過萬,也算走向了正軌,但是,嵐圖依舊面臨諸多廠二代都難解的問題,爆款車型單一,銷量偏科。
得益于夢想家的強勁拉動,嵐圖汽車信心滿滿地在2025年定下了20萬年度銷量目標,意味著月均交付需達到1.66萬輛,對于僅有夢想家一款爆款車型的嵐圖來說,難度很大。
技術、資源、營銷,要啥給啥,上汽對智己下了血本,但是回報比差點意思。手握近百億融資背書的智己,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約1.9萬輛,僅完成年度10萬輛交付目標的19%,月均銷量僅僅只有3000輛左右。
銷量不如意的背后,包含兩大因素。
一是,價格與認知撕裂,“歷史包袱難甩”和大象難轉身的“官僚病”,成為廠二代們高端人設難以被樹立的根源。而且,為了搶占市場,經常出現不是賣得不好,而是賣得太急的問題。
二是,智能化技術不斷被抹平,競爭力下滑。在很長時間,特斯拉、小鵬等品牌之所以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也是因為智能化技術帶來的未來預期。極氪退市,也是相比之下,缺乏領先的技術支撐。
“要想保持熱度,就必須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不斷將新的技術、新的體驗裝進車里,持續制造新鮮感和熱度。”業內表示。
但是,都搶著去迭代,又會造成資源浪費,以及旗下各品牌車型標簽模糊。不迭代,銷量又上不去。擴張期的矛盾,總是被被滯留在那,一直到問題爆發。
“市場擴張到一定程度,就會進入存量市場,競爭策略比拼的是效率,應該集中力量搞爆款車型,聚焦再聚焦。”市場分析師表示,是時候,把五個“手指頭”收回來,攥成一個“拳頭”了。
再加上,銷量打下的巴掌之下,也讓這些廠二代們看清楚了現實,不得不進行“回歸”動作。
退市后,回歸“一個吉利”的整合之后,極氪科技能否完成這場新的突圍?
雖然,答案還未知。
不過,可以借用掌舵人李書福的一句話。他近日在對話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時表示:“方向對了,每前進一步都是成功;方向錯了,越努力越錯。”
推進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從“撒豆成兵”到“握指成拳”,也已是“坐在牌桌”的迫在眉睫之勢。
不僅極氪如此,各大傳統廠二代皆是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