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交織、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的當下,總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堅守著民族文化的根脈,以獨特的技藝和不懈的追求,讓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何文華,便是這樣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作為中國傳統石書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他以石為紙,以刀代筆,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鑄就著中華文化的輝煌。
初入佳境:書香石韻映眼簾
仲夏時節,陽光如熾熱的火焰傾灑而下,大地仿佛被置于一個巨大的蒸籠之中。懷揣著一份欣奇與敬仰,我信步走進了位于沈陽市鐵西區興華北街的沈陽盛大口腔醫院。當推開何文華院長的辦公室,一股濃郁的書香氣息與石蘊藝術瞬間撲面而來,仿佛將我從喧囂的塵世帶入了一個靜謐而高雅的文化殿堂。
這是一間面積并不算大的辦公室,然而室內的大半個空間都被關于中國篆刻藝術的各種書籍所填滿。書架上,一本本古籍、畫冊整齊排列,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書桌上,散落著一些未完成的篆刻作品和工具,透露出主人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我隨意瀏覽著,發現了很多“秘密武器”——那些精美的篆刻作品、獨特的石材樣本,以及關于傳統石書技藝的珍貴資料。這些不僅彰顯了何文華院長在傳統石書技藝非遺項目上的突出成就,更讓我驚訝于他在石書技藝之外,還在國際武術、國學經典易經等領域的卓越成績。如此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扎實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功底,讓我對眼前這位院長充滿了敬意與好奇。
多元身份:跨界精英展風采
何文華,這位在文化領域有著多重身份的傳奇人物,他的頭銜如同璀璨的勛章,見證著他在不同領域的輝煌成就。他是研究生導師,用智慧的光芒照亮著莘莘學子的求學之路;他是北京京城皮膚(股票代碼:836930)的創始人之一,在商業領域展現出非凡的遠見與魄力;他是沈陽盛大口腔醫院的總經理,以精湛的醫術和卓越的管理能力,為患者的口腔健康保駕護航;他是遼寧省廣告職業學院的客座教授,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無私地傳授給下一代;他還是中國傳統石書技藝第七代傳承人,何文華發明的“刻字筆筆尖”,2021年獲中國國家專利,2021年在全球179個國家和地區注冊版權專利。他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此外,何文華院長還是中國武術協會會員,2019年,在韓國濟州島國際武術錦標賽中,參賽的中國傳統棍術獲冠軍。他還是北京市京華印社會員、沈陽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沈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沈陽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以及沈陽市于洪區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這些身份不僅體現了他在各個領域的深入涉獵和卓越成就,更展示了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傳承的決心。
石書淵源:清代技藝傳盛京
在與何文華院長的交談中,我逐漸揭開了傳統石書技藝的神秘面紗。“傳統石書技藝”起源于清代福建地區,那時當地氣候潮濕,紙墨、竹簡極易發霉腐爛,字跡模糊不清。為了應對這一難題,智慧的先輩們創立了傳統石書技藝。上紀初,隨著第三代傳承人遷入盛京(今沈陽),這項技藝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至今已傳承七代。
傳統石書技藝不同于常見的石刻、微雕。石刻往往需要先在石頭上描繪底稿,然后按照底稿進行雕刻;微雕則是在極小的物體上進行精細雕刻,注重的是技藝的精湛和細節的完美。而傳統石書技藝無需底稿描摹,它更具個人筆跡鑒證特性。其以家傳自制鋼(鐵)筆為書寫工具,以石為紙,以特有的方式在石板上將書法的點畫、提按、使轉等揮灑自如。尤其是其獨特的以刀代筆,能把漢字的筆法、字法、章法等發揮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現出中國書法的氣勢、意念和韻律,也為漢字硬筆書法開辟了先河。
篆刻奠基:四十年功鑄技藝
何文華院長在從事石書技藝之前,已有四十年的篆刻歷史。篆刻,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要求創作者具備精湛的刀法、深厚的書法功底和獨特的審美眼光。在這四十年里,何文華院長沉浸在篆刻的世界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藝。他臨摹了大量的古代碑帖,研究各種篆刻流派的風格特點,從最初的生疏到后來的爛熟于手,每一步都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正是這四十年的篆刻歷史,為他的石書技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篆刻技術的功底讓他在石書創作中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地運用刀法,表現出書法的神韻。在篆刻技術的基礎上,何文華院長在近十年的石書技藝中推陳出新,以創新為目標,在繼承和傳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創新。他向自己挑戰,向技術工藝挑戰,力求實現跨越。他不斷探索新的石材、新的工具和新的創作方法,讓傳統石書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武藝融合:天人合一促發展
當談到傳統石書技藝與中國武術、太極拳、易經的關系時,何文華院長更是滔滔不絕。作為中國武術協會會員,他對中國太極拳有著極高的造詣。太極拳與石書技藝共同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太極拳中,講究的是以意領氣,以氣運身,身心合一;而在石書技藝創作中,也需要創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將內心的情感和意境通過刀法表現在石板上。何文華院長將太極拳精髓的理解與傳統石書技藝結合起來,使傳統石書技藝得到了更高的發展。
同時,何文華院長通過習武的氣功發力于腕力、手力和臂力等全身部位,使得控刀能力游刃有余。在石書創作中,刀法的運用至關重要,力度的輕重、速度的快慢都會影響到作品的效果。何文華院長憑借著習武所培養的強大力量和精準控制能力,讓書寫的漢字更加生動、更有現代感。而且,經常使用傳統石書技藝寫字,可以達到全身鍛煉的效果,不分季節、不分區域,男女老少皆宜,是一項值得全民提倡的書法健身運動。
非遺價值:文化瑰寶待傳承
談到傳統石書技藝的作用、影響和意義,何文華院長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傳統石書技術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充分說明了它的重要價值。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充分展示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傳統,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許多傳統文化面臨著被遺忘和消失的危險。傳統石書技藝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民族的智慧。如今,何文華的傳統石書作品,先后多次在北京新華社、北京亞運村等展出;2025年參加中國五屆工藝美術博覽會。作品遠傳到日本、俄羅斯、韓國、歐美以及東南亞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駐華使節及各國友人的珍貴收藏品,也是按照國禮饋贈與來華的國際朋友。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他積極投身于傳統石書技藝的傳承和推廣工作。他通過舉辦講座、展覽、培訓班等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傳統石書技藝;他還與學校、社區合作,開展文化傳承活動,培養下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愛國情懷:文化傳承鑄輝煌
作為中國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何文華院長用傳統石書技藝,表達了對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深情厚意和滿滿的愛國情懷。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祝福。正如他的名字所應驗的:“以文化傳承,鑄文化輝煌”,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對文化傳承的執著和對國家繁榮的期盼。
在何文華院長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文化傳承者的堅守與擔當。他以石為紙,以刀代筆,在歲月的長河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他以文化為紐帶,將傳統與現代相連,讓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相信在他的努力下,傳統石書技藝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必將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鑄就更加輝煌的中華文化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