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天,一列冒著黑煙的火車在津浦鐵路線上艱難穿行,車窗外是滿目瘡痍的國土,車廂內,一位叫袁興烈的鐵路職員,正押運著一批特殊的“貨物”——整整580把寒光閃閃的鋼刀。它們的目的地,是即將爆發血戰的臺兒莊前線。
這位變賣家產、傾盡所有的江西漢子不會想到,他此刻押送的不僅是殺敵利器,更是一種精神的火種,而這火種,將在他的血脈中燃燒出更為璀璨的光芒,最終化作養活億萬蒼生的稻浪。
一、 商賈之子,亂世中的鐵血擔當
袁興烈的故事,扎根于近代中國歷史的土壤。其家族本為江西農家,命運的轉折發生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據家族流傳及地方史料片段記載,袁家祖輩意外獲得了清軍遺落的軍餉,借此契機,棄農從商,歷經數代經營,成為當地頗有聲望的商賈之家。袁興烈就出生在這個家族鼎盛之時。優渥的家境讓他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成為那個年代少有的知識分子。他考入南京的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前身),畢業后先任教職,后進入平漢鐵路局工作。
時代的巨浪很快打碎了平靜的生活。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山河破碎,烽煙四起。袁興烈所在的鐵路線,成為日寇轟炸的重點目標。目睹國土淪喪、生靈涂炭,這位深受傳統家國情懷熏陶的知識分子內心燃起熊熊烈火。他利用鐵路職員的身份便利,開始冒著生命危險,秘密為前線抗日軍隊運輸急需的軍火和物資。鐵路,這條國家的經濟命脈,在戰火中成了他踐行報國志的隱秘通道。
1938年初,震驚中外的臺兒莊戰役拉開序幕。袁興烈從輾轉的百姓和前線信息中得知,有一支英勇的隊伍,因武器極度匱乏,戰士們主要依靠傳統的大刀與武裝到牙齒的日寇搏殺。這支隊伍,可能就是當時西北軍系統中以大刀術聞名的部隊(如趙登禹部等)。大刀隊在長城抗戰等戰役中的悲壯事跡早已傳遍全國,成為不屈精神的象征。袁興烈深受震撼,一個念頭在他心中堅定起來:他要為這些無畏的將士打造最鋒利的大刀!
決心已定,行動刻不容緩。他深知所需資金巨大,毅然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家產。同時,他積極奔走,呼朋引伴,號召身邊的愛國志士共同出資。這份赤誠感動了許多人,資金迅速籌集到位。袁興烈親自監督,選用上好的鋼材,委托可靠的鐵匠鋪日夜趕工。最終,580把精心打造、鋒利堅韌的大刀鑄造完成。他懷著無比激動與崇敬的心情,親自押運,克服重重險阻,將這凝聚著無數愛國者心血的“利刃”,送到了浴血奮戰的前線將士手中。這批大刀在隨后的臺兒莊血戰中,伴隨著戰士們英勇殺敵,為戰役的勝利貢獻了一份獨特而堅實的力量。
不久,平漢鐵路線被日寇完全占領。袁興烈毫不猶豫地放棄了鐵路局的職位,直接投奔了積極抗日的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西北軍,擔任秘書工作,繼續以筆為槍,在另一個戰場上為民族解放而奮斗。
二、 家國情懷,薪火相傳的無聲教誨
在投身救亡圖存的洪流之前,袁興烈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他與同樣出身書香門第的華靜女士在求學期間相識相戀,結為伉儷。他們先后育有五個子女。1930年9月7日,他們的次子在北京協和醫院出生,取名袁隆平。戰火無情地席卷著中國大地。1936年,袁興烈舉家從北平遷往武漢暫避戰禍。安穩是短暫的,武漢很快也陷入戰火。袁興烈的工作愈發危險和繁忙,他一次次穿梭在槍林彈雨中的鐵路上,為抗戰運送著至關重要的補給。他雖非前線持槍殺敵的戰士,卻在后勤保障的崗位上,以知識分子的擔當和鐵路人的堅韌,默默支撐著抗戰的生命線。這份在危難中堅守職責、為國家民族甘于奉獻的精神,如同無聲的春雨,深深浸潤著成長中的孩子們,尤其是年幼的袁隆平。
抗戰勝利后,袁興烈輾轉漢口、南京(1948年任僑務委員會事務科科長)、重慶等地工作,1949年后定居重慶。無論身在何處,他始終心系家國。1953年,袁隆平即將大學畢業,面臨人生選擇。在那個普遍向往工業化的年代,學農似乎并非“熱門”。源于童年對花草樹木的好奇,經歷了戰時顛沛流離、目睹過饑餓的袁隆平,決心投身農業,報考了西南農學院。對于兒子的選擇,袁興烈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他深知糧食對于飽經戰亂的國家和人民意味著什么,這份樸素的認知與兒子的理想不謀而合。這份開明與對國家需求的深刻理解,無疑為袁隆平未來的道路點亮了一盞燈。
三、 稻田守望,父志子承的生命延續
袁隆平踏上了農業科研的漫長征途,最終將目光鎖定在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難題上。他像一位在綠色海洋中尋覓珍寶的探索者,常年扎根田野,風餐露宿。1961年7月,在湖南安江農校的試驗田里,那株“鶴立雞群”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水稻的發現,開啟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的歲月,袁隆平幾乎將全部身心都撲在了這片寄托著國人溫飽希望的稻田里。
就在雜交水稻研究進入關鍵攻堅階段的1976年1月,袁興烈在重慶病重。彌留之際,這位一生心系國家的父親,最牽掛的仍是兒子未竟的事業。他深知這項研究對國家、對人民的分量,特意囑咐兒媳鄧則:“不要告訴隆平,不要讓他分心,讓他專心搞研究?!?袁隆平未能見到父親最后一面。當噩耗最終傳來,他強忍悲痛,將對父親的無限思念和對國家人民的責任,更深地埋進腳下的泥土和搖曳的稻穗之中。
“父親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他教育我們要愛國,要愛人民,要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袁隆平后來在回憶中這樣說道。父親的言傳身教,那份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傾盡所有的赤誠,那份在平凡崗位上恪盡職守、默默奉獻的堅韌,早已融入袁隆平的血脈。他選擇了一條與父親截然不同卻殊途同歸的道路——父親用鋼刀捍衛國土,他用稻穗滋養生命。袁隆平帶領團隊不懈奮斗,終于攻克了雜交水稻的難關,使水稻產量實現飛躍,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更惠及全球,被尊稱為“雜交水稻之父”。這份舉世矚目的成就,是袁隆平個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又何嘗不是袁興烈那沉甸甸的家國情懷在新時代最壯麗的綻放?
歷史的長河奔涌不息,總有一些精神如磐石般屹立。袁興烈在抗戰烽火中變賣家產鑄就的580把鋼刀,閃耀著普通中國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凜然氣節;袁隆平在和平歲月里培育出的金色稻浪,則承載著“民以食為天”的永恒追求與造福蒼生的博大胸懷。兩代人,兩種方式,一份貫穿血脈、薪火相傳的家國大愛,在歷史的豐碑上,刻下了屬于他們、也屬于整個民族的深刻印記。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