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東線戰場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絞殺場。
德軍一路高歌,用閃電戰切割蘇軍防線,明斯克只用了不到三周便攻陷,數十萬蘇軍俘虜被趕進集中營,滿地都是廢舊坦克和裝甲殘骸。
斯摩棱斯克、基輔,每一場大戰幾乎都創造俘虜和損失的紀錄。有時候,成千上萬的蘇軍部隊還沒來得及換冬裝,就成了德軍戰利品的一部分。
德國人當初算得很精,到年底基本消滅了蘇聯戰前的400個師,報表上的數字讓他們幾乎相信勝利已近在眼前——但現實卻比電影還離奇。
剛剛清點完“最后的”師以后,蘇聯新兵就好像土豆一樣從烏拉爾以東的土地里冒出來。
動員令之下,僅一天便有幾百萬人戴上鋼盔,工廠女工、農莊小伙,甚至醫學院畢業的女生都被塞進軍隊。
原本只會造拖拉機,現在白天擰螺絲,晚上挑燈練操,三周后就能頂著步槍奔赴前線。
等到1942年春天,蘇軍總兵力竟然翻倍至八百萬,一下子又冒出了800多個師。
雖然這些師式樣不齊,人數比德軍滿編要少一半,但武器簡陋也難擋人的熱情,平均5000人的小師像野草一樣在德軍陣線前瘋長。
而斯大林格勒大戰前,蘇聯還能在頓河前線一口氣擺出上百萬新兵。有些人穿著民兵制服,有些扛著獵槍,但他們就是把保盧斯困死在包圍圈里。
蘇聯的驚人恢復力,源頭是那1.9億人口。一道命令下,征兵線從16歲劃到50歲,從哈薩克草場到西伯利亞山林都涌進了參軍的人。
男女老少齊上陣,女兵也填補起一線缺口,后勤崗位和飛行員都有她們的身影。
與此同時,工業遷徙讓整個國家像拆積木一樣,把成千上百的工廠用火車運去烏拉爾、新西伯利亞。南方拖拉機廠干脆就地轉產坦克,在東部棚屋里繼續生產T-34、卡秋莎。
德軍占領了廠房,卻只撿到空殼;而蘇聯真正在后方把武器造得比德國還快。
盟友的支援也是關鍵。美英送來四十多萬輛卡車和一萬多架飛機,糧食從摩爾曼斯克港直供后方,讓更多農民能放心上前線。
莫斯科的雷達和高射炮連網,提前發現德軍轟炸機,讓城市多支撐了一口氣。
蘇聯用“小而精”的方案,每個師只五千人,但注重炮兵和反坦克火力,訓練周期極短。新兵只要學會射擊,馬上能融入隊伍作戰。
相比之下,德軍傳統大編制反而成了負擔,消耗速度遠慢于蘇聯補充速度。有時候今天剛炸掉一個蘇軍師,明天側翼又冒出兩個新番號部隊,讓德軍情報部門頭疼不已。
到庫爾斯克大會戰,蘇聯已經能一次性調動上百個新師,對抗德軍精銳坦克集團。
即使這些部隊里很多士兵去年還只是普通工人或農民,但他們最終壓垮了德國人的沖鋒。
這種怎樣都打不光、越打越多的“戰爭潛力”,正是蘇聯能扭轉戰局,最后將紅旗插上柏林的真正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