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
許佩琰
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這里是上海崇明東灘,一片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太平洋西岸難得的凈土”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每年,數百萬只候鳥在此停歇補充能量完成跨越國界的生命之旅。這里也是周邊農戶世代耕耘的家園。然而,當鳥類的“能量補給站”與農戶的“米糧倉”重疊,一場無聲的“戰爭”悄然爆發。鳥損莊稼,人設防網,卻導致大量候鳥慘死網中。一邊是國際候鳥重要遷徙通道保護的重任,一邊是農民的生計,這道生態難題,如何破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顧這條解題之路。
“天外來客”碰上防鳥網
近年來,東灘周邊的農田、果園、魚塘旁,悄然架起了一張張防鳥網。這些網,細如發絲,有的透明無形,有的松松垮垮,卻成了候鳥的“死亡陷阱”。經過進一步調查,我們發現這不是個例,這些網線缺乏統一標準,架設隨意,鳥撞上去,輕則骨折,重則被死死纏住,在痛苦中耗盡生命。而農戶們也覺得很委屈:辛苦種下的糧食、投放的蟹苗,眼看就要收獲,卻成了候鳥的“免費食堂”,損失慘重。他們架網,實屬無奈自保。
一邊是必須保護的全球遷徙候鳥和世界遺產地,一邊是守護飯碗的農戶。保護與發展,似乎走到了非此即彼的死胡同?這道看似無解的生態難題,突破口究竟在哪里?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鳥兒不斷撞向死亡之網,或者農民放棄辛苦耕耘的土地?
檢察智慧破開“生死網”
這道難題絕非簡單的“抓”或“罰”就能解決,必須找到根源,尋求多贏之道。于是,我們緊急召開了一場匯聚法學、生態學、農業學多方智慧的專家研討會。專家們一針見血:“防鳥網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于無序濫用!”“必須立刻制定科學標準!”“單靠‘堵’不行,要幫農民找到‘疏’的辦法,探索生態補償和產業轉型!”共識在激烈的研討中逐漸凝聚:需要法律、經濟、社會手段“三管齊下”。
當然,公益訴訟辦案光有理論不夠,需要聽到最真實的聲音。于是一場在最高檢統籌部署下、四級檢察機關聯合各界媒體參與的公開聽證會召開。當環保組織志愿者展示那些慘死的鳥類照片時,會場一片寂靜;當農戶代表說出“我們也愛鳥,但也要吃飯”的無奈時,大家陷入沉思;基層干部分享了創新做法,也道出了補償機制“落地難”的硬骨頭。聽證員最終一致認為:行政機關保護力度必須加強,但更關鍵的是,要盡快拿出讓農民愿意放下“防鳥網”的替代方案——發展“鳥類友好型農業”刻不容緩!
聽證結論就是行動指南!我們依法制發檢察建議,并全程跟蹤問效。
“立規矩”:大戶用網需備案,政府發布《防鳥網線使用指南》——網線要用亮色、粗細孔徑有標準,讓鳥兒“看得見、躲得開”!
“解后憂”:協同人大開展立法調研,推動制定野生動物致害補償政策,引入農業損害保險,讓農民損失有兜底。
“謀出路”:創新引導發展“候鳥食堂”“生態蟹田”等模式,充分發揮生態旅游優勢,讓護鳥也能增收!
跨界融合織密保護網
線下治理如火如荼,線上也不能留死角。我們聯合大型電商、社交平臺,布下“智慧之網”,依托“綠網”預警系統精準攔截非法捕鳥網售賣、違規野生動物烹飪教程;我們自主開發“數字公益檢察辦案系統”,對江豚、揚子鱷、海龜等珍稀生物進行動態監測,用科技力量守護更多生靈。
從劍拔弩張的“人鳥之爭”,到和諧共生的“東灘樣本”,這條法治化破解生態困局的路,終于走通了!2025年7月,我們的實踐榮獲2025“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國際鳥盟首席執行官馬丁·哈珀評價道:“檢察官的創新治理模式不僅有望救下中國境內成百上千萬的鳥類,更為地區乃至全球同類治理提供了示范樣本?!?/strong>
候鳥翩躚掠過天際,風吹稻田翻涌希望。從線下監督到云端守護,從非此即彼到和諧共生,從域內治理到國際聯動,中國檢察機關正與各方攜手,在稻香鳥語間共執生態之筆,書寫倉廩實和萬物生的法治篇章。
供稿 | 崇明區檢察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