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蘇區一個寧靜的社區活動室里,陽光透過窗戶,溫柔地灑在幾本厚厚的文件夾上。退休后選擇加入紅十字會的姚桂花奶奶,此刻正輕輕翻動著這些特殊的“檔案”。她不是在整理社區工作記錄,而是在向蘇州大學“生命延續·大愛永恒”捐遺宣傳服務志愿隊的張滿、孫煜文、羅海暢等年輕學子,講述四位平凡志愿者選擇成為“生命接力者”的不凡故事。每一頁,都是一個生命在歲月長河中留下的、關于奉獻的溫暖注腳。
“做了一輩子社區工作,見過太多悲歡離合。退休了,總覺得還能再做點什么。”姚奶奶的聲音溫和而堅定,眼神里透著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她指著一張張登記表上的照片,如數家珍般介紹起這四位已簽署遺體捐獻協議的志愿者。他們中有桃李滿園的老教師,有默默奉獻的退休工人,有熱愛生活的普通阿姨……“他們的人生軌跡不同,但最終都選擇了同一條路——用自己最后的力量,為醫學點亮一盞燈。”
圖為姚奶奶講述志愿者故事 攝影 張揚
在姚奶奶講述的四位志愿者中,祁爺爺的故事尤其觸動了在場學子的心弦。這位開朗健談的老人,深受“海綿腎”(一種可能導致腎功能障礙的先天性疾?。├_多年?!安⊥礇]打倒他,社區活動他次次不落,樂觀得很!”姚奶奶回憶道,祁爺爺在詳細了解捐遺意義后,沒有絲毫猶豫就簽下了協議。“他說,‘我這身子骨,零件可能不好使了,但當個‘大體老師’教教孩子們認識這病,以后能幫一個是一個!’這種豁達和奉獻,讓孫煜文深受震撼,她在筆記本上重重寫下:“疾病纏身,心向光明”。
介紹完感人的生平故事,姚桂花奶奶詳細講解了遺體捐獻的流程,條理清晰,如同她當年在社區處理事務一樣細致。“流程其實很清晰,關鍵是心意要誠?!彼龔娬{:我們要攜帶本人身份證原件、復印件及2張一寸照片,前往紅十字會或指定捐遺咨詢服務點。在工作人員指導下,認真填寫《志愿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填寫完畢,意味著你正式表達了身后捐獻遺體的意愿。此時,紅十字會會向捐獻志愿者發放一份《志愿捐獻遺體紀念證書》。姚奶奶拿起一本紅色的紀念證書樣本,“這是對你們這份大愛初心的即時認可和紀念。”當捐獻者逝世,經醫學評估符合條件且直系親屬同意執行其意愿后,捐獻方能實現。
圖為姚桂花奶奶講解捐遺體流程 攝影 張揚
“紀念證是起點的見證,榮譽證是終點的勛章?!?羅海暢在流程旁記下這句話,她深刻體會到這兩張證書所承載的跨越生死的情感重量。張滿則關注著姚奶奶提到的關鍵點:“整個過程,對捐獻者及其家屬來說,是沒有任何經濟補償的,純粹源于內心的奉獻。喪葬相關費用按規由接收單位承擔?!?/p>
聽著姚奶奶平實卻飽含深情的講述,看著那四份承載著生命終極選擇的“檔案”,以及那兩本象征著不同階段承諾與榮光的證書,張滿、孫煜文、羅海暢等年輕醫學生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感動。
“姚奶奶介紹的每一位志愿者,包括祁爺爺,他們的人生故事和最終選擇,就是‘死亡不是終點’最生動的教材?!睂O煜文感慨道。羅海暢補充說:“那兩本證書,連接著生與死的承諾,比任何獎狀都更顯珍貴?!?作為團隊的紐帶,張滿則感受到肩頭沉甸甸的責任:“姚奶奶和這些志愿者用行動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可以如此延伸。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理解這份大愛,讓這份生命的薪火,傳遞不息。”
活動室里的陽光似乎更加溫暖了。姚桂花奶奶合上那幾本厚重的“大愛檔案”,但那些關于生命選擇、關于無私奉獻的故事,以及那兩份象征承諾與榮光的證書,已深深烙印在年輕學子們的心中,成為他們醫學路上永恒的燈塔。
團隊名稱:“生命延續·大愛永恒”捐遺宣傳服務志愿隊
團隊聯系人:張滿
聯系方式:13912849168
撰稿人:何玉竹
供圖者:張揚
審核通訊員:孫永嫻
指導老師審核人:楊國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