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是長白山余脈的一支,將這個邊境城市分成南北兩個相差懸殊的氣候區域。那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每年春秋兩季,山民們便上山采集各種野菜,諸如刺嫩芽、猴子腿兒之類,都是外人難以想象的綠色食品,它們植根于黑色的土壤中,汲取日月山川的精華,更無一絲一毫的污染。
那山并非甚高,但卻自有一股威武與靈秀。高句麗王朝多筑山城于其中,建筑精良,易守難攻。即使是御駕親征的唐太宗先前也終究未能實現“駐蹕俯丸都”的夢想。至今古跡猶存,成為供后人懷古的地方。在那片茫茫林海中,還留下了抗日英雄們的身影。烽火連天的斗爭歲月里,楊靖宇將軍指揮的抗聯戰士們就以那山為依托,屢建奇功,留下了萬世景仰的英名。每年十月,在松翠楓紅的時節,那山總會迎來一批批游人。他們每每贊美大自然的神奇瑰麗時,總會舉那山為例。的確,有誰會不喜歡那山呢?松柏郁郁,溪泉淙淙,當你置身于其中的時候,你會覺得那確是一個桃源般的地方。
那水從長白山天池中奔騰而出,一瀉千里。水色碧綠,綠得有如野鴨頭上的顏色。于是,它便有了一個美麗動聽的名字──鴨綠江。
兒時總會纏著父親去江邊游玩。我會用一下午的時間在江灘上尋覓自己喜歡的石子,然后滿載而歸。如果水不甚涼的話,我就和父親一起下水去捉喇蛄,只消半個小時便可收獲一小桶,而后回家去享受一頓美味。那鮮美的滋味至今還讓我無窮回味。
我常在江邊獨自眺望對岸那個美麗而又神秘的國度,灰色的高大廠房與白色的低矮民居三三兩兩地分布在江邊。如果沒有那道被稱作國界的線阻隔的話,到那邊去簡直就像回自己家一樣容易。不過,果真如此的話,大概反而不會讓人產生那種神秘感與窺視的念頭了。
沿著城南的江堤,人們可以不受拘束地散步。無論是初升旭日還是熔金落日,江面上瀲滟的水波里都會映照出一種奇異的光芒。清新的空氣里時不時會傳來幾聲浣紗女子爽朗的笑聲,伴著淡淡的炊煙,一同構成了一種大城市中難覓的恬靜。
那情難以用語言加以準確形容,即使江淹以少年之身而復生,恐怕也會發出才盡的慨嘆。
小時候,天真的我享受著來自家庭的親情。有著做農民的祖父母、做教師的父親與做工人的母親的共同呵護。我想,我是幸福的。
上學以后,師情與友情又將我緊緊擁抱著。我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好學生,但倒也能讓老師們放心。曾經教過我的若干老師堪稱人民教師的典范,像我這種資質的學生居然也被他們送進了大學的校園。我不想在這里對他們說太多感激的話,因為他們視自己的所做為人民教師應盡的義務。我能做的便是繼續努力前行,不讓他們再為我操心。
我曾對一個朋友說,我這個人唯一可以驕傲的資本就是所到之處都有那么幾個關照我的人,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學校外。迅翁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而我有著許多可以傾心相訴的朋友,應該知足而又知足矣。
上大學之后,我的生活之中又多了悠悠鄉情。照理說,鄉愁應當伴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淡才是。而我則不然,總會回憶起成長歲月中家鄉所給予我的一切。每當我想到親人與師友們的音容笑貌時,溫馨永在心頭。此情悠悠,天地可鑒。
作者簡介:宋曉林,吉林省集安市人,2006年畢業于吉林師范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多年,現為通化日報社記者。
作 者:宋曉林
編 輯:聶鈺晗
初 審:王 瑩
復 審:劉翔宇
終 審:劉柏良
監 制:丁 偉
微集安,為集安代言
微信號 : weijian0435
抖音賬號:JASRMTZ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