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北窗讀詩歡迎您的光臨。
梧桐葉落覆東墻,院落風清枕簟涼。
夢覺疏鐘鳴遠寺,一池明月芰荷香。——宋 謝逸《夜興》
大暑三秋近。時光真是不禁過,酷暑過后,秋天就來了,一葉落知天下秋,梧桐最先感知節(jié)氣的變化,你看,東墻上已經覆蓋一層落葉。
夜晚,小院里涼風習習,枕頭和竹席都清清爽爽的,不再有夏日的悶熱潮濕,躺上去,清清爽爽的,很是舒適愜意,很快就進入夢鄉(xiāng)了。
午夜夢回,悠悠轉醒,聽到遠處寺廟傳來稀疏的鐘聲,看向窗外,映入眼簾的是一池明亮的月光,還有芰荷的清香氤氳在清涼水汽中。
一池明月芰荷香。彼時,沒有秋日的寒涼,只有清幽靜謐和閑適自在,這意境是如此地空靈悠遠,沒有喧囂和紛擾,只有寧靜和美好。
謝逸,字無逸,號溪堂,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與其弟弟合稱臨川二謝,曾寫過三百首蝴蝶詩,故世人又給了他一個“謝蝴蝶”的雅號。
謝逸詩詞俱佳,為五代花間詞派的傳人,其詞雅潔清麗,蘊藉雋妙,他的詩風格與謝靈運接近,文辭洗練,時人贊其“江西謝康樂”。
簟紋如水浸蟾光,睡覺湖邊月半床。
道是廣寒疑不是,月中那得藕花香。—— 宋 汪莘《夜興》
竹席的紋路,好像被浸潤在如水的月色中,那清冷的光輝宛如蟾蜍所吐的清光,一覺醒來,發(fā)現湖邊的半張床都鋪滿了皎潔的月光。
不由得暗自思量,這景象看上去像極了廣寒宮,可仔細一想,又覺得不對,那寒冷的廣寒宮里,豈會氤氳著芬芳馥郁的藕花香呢?
這是一個盛夏的夜晚,詩人在湖邊乘涼,半倚在胡床上,不知不覺進入夢鄉(xiāng),醒來時,但見月色皎皎,自己和床都罩在泠泠清輝中。
簟是竹席,簟紋就是竹席的紋路,蟾光代指月亮,竹席浸潤在如水的月色里,柔和且清涼,湖邊水風習習,白晝的暑氣被一掃而光。
所以,詩人才能沉酣一夢,醒來時,甚至有那么一瞬間的恍惚,以為自己置身廣寒宮中,因為這意境實在是太空靈悠遠清幽奇幻了。
那滿湖氤氳的荷香,又讓他回到現實,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廣寒宮哪有人間草木溫暖人心呢,最美的,還是塵世間的人間煙火。
汪莘是宋代詩人,字叔耕,號柳塘,布衣終生,隱居黃山,晚年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往來密切,有《方壺集》傳世。
雖為一介隱士,但并非兩耳不聞天下事, 汪莘關心國事,曾三次上書南宋朝廷,陳述利弊,獻計獻策,但都沒有得到重視和回應。
汪莘通《周易》,擅長填詞,尤喜蘇軾和辛棄疾的詞,其詩風格多變,不乏清新之作,喜歡借用前人詩句并自出機杼,自然熨貼。
夜闌扶策繞中庭,云罅三三兩兩星。
安得南風卷云盡,爛然河白映天青。——宋 陸游《夜興》
夜深了,一個人拄著拐杖在庭院中緩緩繞行,抬頭仰望夜空,只見云層裂開的縫隙間,稀稀落落地閃爍著幾顆星星。
如何能得到一陣南風,吹散全部云朵,讓銀河璀璨的光芒傾瀉而下,與湛藍的天空相互輝映,呈現爛漫明亮的景象。
這是一首別有寓意的小詩,極富陸游詩本色,作于其晚年退隱江陰的時候,萬籟俱寂的夜晚,拄杖繞庭,別有愁腸。
這個夜晚,天色昏暗,但不是黑云壓城,云朵的縫隙中,尚有疏星閃爍,這若隱若現的景象,令陸游升起美好希望。
這光芒雖不顯眼,但微弱而堅定,給人信心,有了突破的勇氣和力量,就如身處困境時的你我,總相信來日可期。
陸游的困境不是個人生計的富有和拮據,而是那不能實現的收復之愿,所以,他渴望國家擺脫困境,走向繁榮昌盛。
云散星出,銀河璀璨,青天浩渺,這也是他對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山河壯麗的美好期盼,這是他深沉的家國情懷。
參考資料:
《宋詩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