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萊克星頓的槍聲”,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號角。
而這場戰役也標志著,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統治徹底破產。
大部分人都知道美國曾經是英國開發的殖民地之一,但卻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中國人曾經也在海外開拓創建過一個國家。
這個共和國面積是如今臺灣省的12倍,并且位于神秘的東南亞。
坐落在印度尼西亞群島中最大島——加里曼丹島上的蘭芳共和國,早在1776年建國,卻在建國十年后被卷入了戰亂的旋渦。
看到這,相信許多人心中都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
那么到了現在,這個神秘的蘭芳共和國還存在于世嗎?
想要追溯蘭芳共和國的起家歷史,就要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8世紀的中國。
當時的中國戰亂四起,民不聊生,在這個新舊政權交替的動蕩時期,無數東南沿海居民過得苦不堪言。
他們不僅要忍受戰火的侵襲,同時還經歷著連年來頻發的自然災害。
地里沒有莊稼,還要成天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逃亡活命。
漸漸地,許多人被逼得背井離鄉。
其中有些聰明人,看中了沿海城市發達的貿易活動,就以此為突破口,選擇了遠渡重洋,去陌生的海外尋找生存的機會。
那時的東南亞就像一塊閃閃發光又無人做主的黃金,吸引著許多來自中國的“移民”前去此地“淘金”。
于是在當時,“下南洋”成了一種潮流,許多人都追隨著這股潮流,前往東南亞開展新生活。
其中就有著蘭芳共和國的成立創始人——羅芳伯。
他一開始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在家懷著考取功名的抱負認真讀書,期望有一天能夠憑借自己的學識入朝為官,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可礙于時局動蕩,羅芳伯的愿望注定難以實現。
34歲的羅芳伯,懷著一腔熱血參加考試,但造化弄人,最終連鄉試這一關也沒有錄入他的名字。
倍感挫折的羅芳伯,看著家中年事已高的雙親,經過一番躊躇,最終還是決定跟著當時“下南洋”的大部隊一起,去海外闖蕩一番。
但這出海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到達婆羅洲的羅芳伯,一下船就被土匪團團圍住。
可一窮二白的羅芳伯,兜里竟然連半個銅板都沒有。
土匪圍著他搜了幾圈,最終也只能把這個毫無油水的窮書生放走。
僥幸逃過一劫的羅芳伯進了城,可城里的情況也沒比外面好上多少,甚至連在這里討生活的華人之間,也是拉幫結派勾心斗角。
面對這個情況,他并沒有氣餒,讀過書明過理的羅芳伯,決心在這里闖出一番事業,改變時局現狀。
根據史書對羅芳伯此人的記載,他是個“生性豪邁,行俠仗義,喜結義士”的勇士。
一開始,他先是將本地華人們組織起來,成立了華人互助組織“同鄉會”。
這樣一來,老鄉之間不僅能和平相處,還能夠“有難八方來援”。
解決了同鄉們之間的內部矛盾,羅芳伯又將視線轉移到了外部的戰亂匪患上。
隨著同鄉會的勢力逐漸壯大,當地華人們也擰成了一股繩。
學識淵博的羅芳伯,很快在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支持下,開設了學堂,為當地的適齡孩童教書,并且以此謀生。
除了讀書厲害,羅芳伯的武藝也不賴。
在他的領導指揮下,許多本地人都對他心悅誠服,讓他在當地建立起了不小的威望。
但只有華人的幫助還不夠,羅芳伯還積極融入土著人群,并且與他們達成合作,一起處理當地肆虐的匪患。
隨著匪亂一掃而空,婆羅洲這個擁有豐富物產,和肥沃土地的寶地,很快吸引了眾多勢力的目光。
當時駐扎在島上的公司們,背后都有著來自各大國家的支持,也經常為了各自的利益吵得不可開交。
那些對婆羅洲虎視眈眈的殖民者們,很快派來了軍隊。
但即使面對如此內憂外患的景象,羅芳伯也沒有退縮。
他勇敢地挺身而出,與土著酋長和蘇丹展開談判并成功說服了他們,最終組建起一支由當地華人,與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正規軍”。
在羅芳伯的指揮下,這支軍隊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靈活的戰術布置,將外來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避免了婆羅洲被殖民控制統治的悲劇。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羅芳伯與手下們以當地的東萬律為首府,建立起了“蘭芳公司”,這個后來的蘭芳共和國的前身組織。
隨著公司勢力的日漸雄厚,直到1777年,傳說中的蘭芳大總制共和國拔地而起。
被人們推選成為元首的羅芳伯,同時還被土著居民們尊稱為坤甸王。
由于蘭芳共和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交流,羅芳伯并沒有將當時中國的封建制度轉移過來,而是吸取了周邊國家,以及常與蘭芳展開貿易國家的制度優點。
最終形成了一種融合了民主選舉和禪讓制,兩方面特征的獨特體制,并在國內發揚光大。
就在羅芳伯等人的英明領導下,蘭芳共和國變得日漸強盛。
那么這個國家后來發生了什么呢?為什么現在“查無此國”?
先是建國初期,剛剛穩定了政權的羅芳伯,立刻派人將這個喜訊通報給當時的乾隆皇帝,希望能將蘭芳共和國并入大清帝國的版圖。
可接到消息的乾隆皇帝對此不屑一顧。
在他眼里,這個所謂的蘭芳共和國,其實就是一幫天朝棄民搞出來過家家的東西,大清朝根本不會承認。
但經過使者的再三解釋,盡管大清依然拒絕將他們并入版圖,但最終還是同意了與其通商的請求。
得到乾隆帝親口許諾的羅芳伯,立刻借此機會大做文章。
在對外宣傳上將蘭芳共和國塑造成大清藩國的形象,暫時唬住了虎視眈眈的荷蘭人。
除此之外,羅芳伯還在國內大力發展農業,推行“全民皆兵”的軍事制度,并且從清朝邀請了大量儒生來此開展教學。
盡管這些政策很快落地并見出實效,可蘭芳共和國本身占據的豐富物產和土地,還是招來了一頭比他們強大百倍的餓狼——荷蘭東印度公司。
當時全球的殖民巨頭齊齊聚首,一開始還礙于大清的勢力庇護不敢輕舉妄動。
但隨著清政府由盛轉衰逐漸勢微,他們也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首先按捺不住的是荷蘭人,1884年,趁著中法戰爭在中國本土打得如火如荼,荷蘭軍隊一舉入侵了蘭芳共和國。
只過了僅僅兩年的時間,強大的荷蘭殖民者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了蘭芳共和國的防線。
當時蘭芳共和國的創始人羅芳伯已經去世,掌權的是依照本國民主制度由全民選舉出的第二任大總制劉臺二。
在他的領導下,蘭芳共和國也曾經出現過一段曇花一現般的繁榮時期。
那時國內的華工人數一度到達巔峰,有250000人之多。
但也正是這樣繁榮的華人政權,成了殖民者眼里一塊流油的肥肉。
起初,荷蘭東印度公司采取了柔性滲透的措施。
向蘭芳共和國的實權人物伸出橄欖枝,拿出誠意,說自己可以幫助他們平定島內其他蠢蠢欲動的勢力。
劉臺二沒能識破他們的詭計,選擇與之合作,也就恰巧順了殖民者的心意,讓他們順利插手到了共和國事務中來。
最終,經過二十多年政府和民間的艱苦斗爭,蘭芳共和國還是衰落了。
但這座傳奇國家曾經留存下來的民主燈塔,仍然深深烙印在婆羅洲人民的心中,為當地開發留下了深遠影響。
那么,你會如何評價這個曇花一現般的蘭芳共和國呢?
參考資料:
長江商報 《羅芳伯和他創建的蘭芳共和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