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岐黃薪火傳,健康伴鄉行”實踐團深入養老公司與社區,以蘋果山楂降脂汁為核心,串聯制作演示、功效科普、輕調研與宣傳賦能,解鎖中醫食療科普新路徑,在市井煙火中播撒“藥食同源”的健康火種。
一、熬煮間的養生課堂:解碼藥食智慧
養老公司操作間內,實踐團成員將山楂逐一切開:“您看這紅果皮,藏著消積化瘀的黃酮類物質;果核雖硬,卻能固澀止痢。”話音未落,蘋果塊已與山楂、冰糖共入砂鍋。文火慢燉時,她展開“配伍課堂”:“蘋果健脾和胃,果膠還能吸附膽固醇,和山楂的酸甘之性互補,降脂更護脾?!?/p>
居民互動中,細節里的中醫思維悄然滲透 ——
體質適配:面對胃寒的李阿姨,成員張明補充:“加 3 片生姜同煮,溫胃散寒,平衡山楂酸澀?!?/p>
慢病調整:為糖尿病居民演示:“替換木糖醇,減少糖分攝入,降脂不傷糖代謝?!?/p>
日常應用:教上班族 “批量熬煮、冷藏保存”,讓食療融入快節奏生活。
72 歲的王大爺嘗罷降脂汁,晃著杯子笑說:“以前只知山楂助消化,如今懂了‘藥食同源’的大學問!”
現場負責人陳先生點評:“要把中醫智慧‘翻譯’成現代語言,比如用‘黃酮類物質促進脂質代謝’解釋山楂降脂,讓居民吃得明白、安心?!?成員們默默記錄:后續將融合 “傳統理論 + 現代研究”,設計 “一分鐘科普卡”,讓食療邏輯更清晰。
(圖為實踐團在養老公司演示蘋果山楂降脂汁制作。魏顯權供圖)
二、街頭調研:觸摸食療認知的 “溫差”
社區廣場上,實踐團成員分成三組,同步推進輕調研與宣傳。成員楊明怡遞上問卷,為 80 歲的陳奶奶逐項解釋:“您覺得食療方便嗎?擔心副作用嗎?” 陳奶奶搖頭:“知道山藥好,可不會做;聽說綠豆解毒,又怕寒胃……”
調研數據折射出居民認知的 “三重溫差”:
認可與行動:超 75% 受訪者認可 “食療有用”,但僅 32% 嘗試過,“不懂配方、嫌麻煩” 成主因;
信任與疑慮:63% 擔心 “效果慢”“副作用”,折射中醫科普的 “科學翻譯” 缺口;
需求與供給:81% 希望獲取 “簡單方、家常方”,但現有宣傳多聚焦理論,缺乏實操指引。
調研間隙,成員們遞上印著 “食養五臟” 的折扇與小貼士傳單。65 歲的趙叔叔接過傳單,指著 “玉米須茶利濕” 問:“我尿酸高,能喝不?” 成員肖新宇回應:“玉米須性平,尿酸高可配茯苓,不過最好先咨詢醫師 —— 中醫講究辨證呢!” 問答間,中醫 “因人而異” 的理念悄然傳遞。
(圖為實踐團在社區為陳奶奶講解問卷,發放折扇 肖新宇供圖)
三、復盤時刻:從“嘗鮮”到“深耕”的思考
暮色籠罩社區長廊,實踐團圍坐復盤。成員魏顯權舉著空杯笑言:“張阿姨說要把配方貼冰箱,還催著教新方!” 但欣喜中,更深層的思考浮現 ——
科學解碼的缺失:居民對 “黃酮類物質降脂”“果膠吸附膽固醇” 的科學機制知之甚少,仍將食療歸為 “偏方”; 場景適配的不足:上班族嫌 “熬煮費時間”,獨居老人怕 “食材浪費”,需開發更便捷的食療方案; 信任構建的挑戰:部分居民迷信 “食療能替代藥物”,忽略 “輔助調理” 的定位,科普需更精準。
(圖為實踐團成員圍坐社區長廊,分享活動心得。楊明怡供圖)
結語:讓食療成為生活的 “健康底色”
從養老公司的熬煮香氣,到社區廣場的問卷交流,再到暮色中的思維碰撞,“岐黃薪火傳” 實踐團的食療推廣日,既是中醫文化的播種行動,也是洞察民生需求的調研之旅。當蘋果山楂降脂汁的酸甜留在居民舌尖,當養生折扇的拂過街巷,更深遠的意義在于:中醫食療正從古籍藥方走向生活日常,而這群年輕人,正是連接二者的橋梁。
未來,如何讓 “辨證施食” 更接地氣?怎樣把調研數據轉化為推廣方案?這些問題,將驅動實踐團繼續深耕 —— 畢竟,讓中醫食療真正惠及大眾,從來不是一場 “嘗鮮”,而是一場需要久久為功的 “深耕”。
通訊員:魏顯權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岐黃薪火傳,健康伴鄉行” 實踐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