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等媒體報道,近日,一名26歲女子連續數日在空調房熬夜寫論文,直至上課才外出。隨后,她便出現頭暈嘔吐、渾身無力,指發麻的癥狀。醫生稱其是“冷中暑”——冷熱交替導致腦血管痙攣,進而誘發急性腦梗。
無獨有偶,去年8月,武漢一9歲男童,游泳后頻繁進出空調房與高溫街頭,出現劇烈嘔吐、冷汗、腹痛、乏力等癥狀,被緊急送至醫院,醫生診斷為“冷中暑”。
通常情況下,長時間處于高溫潮濕環境中會容易引發中暑,但上述這種因冷熱環境交替刺激引發的中暑卻鮮為人知。
什么是“冷中暑”
“冷中暑”并非醫學標準術語,其本質仍是中暑,是人體散熱機制在劇烈溫度變化下失效或紊亂的結果。具體來說:人在低溫空調房、冷飲刺激等“冷環境”里待得過久,體溫調節中樞被“凍”得反應遲鈍,一旦突然進入高溫戶外或劇烈運動后,身體無法快速啟動散熱機制,結果體內熱量反而越積越多,出現類似中暑的一系列癥狀。
簡單理解其核心機制↓
1. 先“冷麻痹”:低溫+無汗→外周血管收縮、汗腺“停工”,體溫中樞進入“省電模式”。
2. 后“熱爆炸”:突然遇熱→血管來不及擴張、汗腺來不及開工,散熱跟不上產熱,核心溫度升高。
冷中暑的典型癥狀具有較強迷惑性,常被誤認成感冒、腸胃不適或普通疲勞。“冷中暑”初期多表現為頭暈、頭痛、乏力、惡心、嘔吐等癥狀,寒冷刺激下還可能出現鼻塞、流涕等感冒癥狀。嚴重時體溫會超過40℃,并伴有皮膚灼熱干燥或冷汗淋漓、心跳加速等癥狀,甚至出現意識模糊、昏迷。
“冷中暑”的高危人群
兒童和老人群體:嬰幼兒體溫調節系統發育不完善,皮膚嬌嫩、血管敏感,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體溫調節中樞反應變慢,血管彈性下降,二者體溫調節能力較弱,容易“冷中暑”;
有基礎病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長期患病群體,因身體應對環境壓力能力下降,也容易“冷中暑”;
頻繁溫差切換工作者:戶外勞動者、運動員等高強度工作者,例如外賣員需頻繁出入商場和店家,持續產熱多,進入低溫環境時體溫急劇下降,“冷中暑”風險會顯著增加。
此外,對于夏季喜歡游泳的人群,要格外注意。泳池溫度比空調房溫度還要低,如果游泳后立即進入高溫環境,“冷中暑“風險會增加。
如何預防“冷中暑”
“冷中暑“常常發生在冷熱交替間,因此,想要預防也并不難。
1.控制溫差≤5 ℃
空調房設定溫度≥26℃,且與室外溫度差不超過5℃。外出前10–15 min先關閉空調,開窗通風,讓身體“預適應”。
2. 避免冷風直吹,重點部位要保暖
后頸、肚臍、腰背部是人體散熱/保溫的關鍵區。在空調房內備薄外套或披肩,避免冷風直吹這些部位。
3.注意補水,冰飲要適量
每日飲水≥2.5 L,少量多次喝溫水或常溫電解質飲料;避免一次性大量冰鎮飲料刺激血管痙攣。
4.通風換氣要定時
每2-3小時開窗通風15分鐘,減少長時間密閉低溫環境對汗腺的“冷凍”麻痹,維持體溫調節活性,也避免密閉空間空氣污濁。
5.生姜紅糖水
專家建議,生姜紅糖水或姜湯對“冷中暑”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適量飲用。
6.鍛煉身體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對高溫、高濕或冷熱驟變環境的耐受力。
參考資料:
1.http://www.kepu.gov.cn/newspaper/2025-07/04/content_364957.html
2.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5/0722/c14739-40527029.html
3.https://hb.sina.cn/news/2024-08-02/detail-inchhaex6898166.d.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