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凱陽光的笑容出現在植物醫生各大廣告牌上,“4500家門店、1400萬會員”的亮眼數據為其高調啟動的A股IPO計劃造足了聲勢。然而通過相關信息資料分析發現,這家欲成“國內單品牌美妝第一股”的企業,光鮮外表下暗藏內控漏洞、業績停滯與研發空心化等重重隱憂,上市之路已然蒙上濃重陰影。
罰單背后的失控帝國
植物醫生的資本征程起步便踉蹌不斷。2023年7月啟動IPO輔導,原計劃的輔導期被迫延長19個月,直至2025年6月底才獲深交所受理。輔導機構中信證券在報告中直言不諱:加盟商違規銷售、虛假宣傳及供應鏈監管漏洞,已構成“系統性風險”。
數字觸目驚心:僅報告期內,植物醫生及子公司就收到16張行政處罰單。北京明弘延慶第一分公司促銷商品價格與標稱原價不符,被罰2.5萬元;江西高植美肌九江第三分公司對化妝品精油作虛假宣傳且未執行進貨查驗制度,領罰1萬元。加盟網絡同樣失控——湖北赤壁門店因銷售含禁用成分“苯乙基間苯二酚”的化妝品被罰8.5萬元;四川渠縣門店虛假宣傳“國禮”屬性被罰0.5萬元。
更令人咋舌的是基礎合規的缺失:截至2025年5月底,植物醫生竟有32家直營門店未取得衛生許可證。盡管實控人解勇承諾承擔可能的處罰損失,但這無異于承認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當行政處罰成為常態,品牌信譽已被利刃刺穿。
增長停滯:被同行甩開的尷尬
植物醫生的業績報表呈現一幅近乎凝固的畫面:2022年至2024年,營收分別為21.17億元、21.51億元、21.56億元,增長率僅為1.6%和0.22%,2024年相較2023年僅微增500萬元。
橫向對比更顯頹勢。林清軒同期營收從7.59億港元升至13.28億港元;貝泰妮從50.14億元升至57.36億元;歐舒丹從164.28億港元升至234.42億港元。當同行以“億”為單位增長時,植物醫生卻深陷增長泥潭。
問題根源直指渠道結構的致命矛盾。經銷渠道三年間營收下滑221.55萬元,經銷商數量從2022年初的3999家縮減至2024年末的3830家,凈流失169家。盡管直營門店三年貢獻4096.75萬元增長,單店平均158.51萬元的業績遠超經銷店的35.65萬元,但經銷商貢獻了公司60%的收入。直營擴張在擠壓經銷商利潤空間的同時,也威脅著公司基本盤。繼續依賴萎縮的經銷渠道?還是冒險加速直營轉型?植物醫生站在了危險的平衡木上。
研發“失血”與營銷“輸血”的荒誕劇
招股書中“高度重視研發投入”的宣言,被現實無情戳穿。2022至2024年,研發人員兩年銳減36人,降幅達21.69%,而公司總人數卻增加了259人。至2024年末,銷售人員高達2601人,是研發團隊的整整20倍。
更令人質疑的是研發路徑的“空心化”。在自身研發人員流失的同時,植物醫生每年花費數百萬元進行委外研發。其宣傳的王牌產品石斛蘭系列、云南高山植物美白功效研究等核心技術,更多依賴“花錢買技術”而非內生創新。與之形成刺眼對比的是營銷投入的慷慨——2024年銷售費用高達7.43億元,是研發支出的10倍以上。
這種“重營銷、輕研發”的模式已引發消費者信任危機。多名消費者反映使用產品后面部紅腫,門店卻以“排毒反應”拒絕退款;誘導消費投訴頻發,顧客被“免費護理”吸引進店后遭遇強制推銷;會員積分無故清零、售后責任在總部與門店間“踢皮球”等亂象,讓“高山植物純凈護膚”的品牌承諾顯得蒼白無力。
加盟雙刃劍:成就與反噬
曾助植物醫生快速擴張的經銷體系,如今成為懸頂之劍。截至2024年末,全國4328家門店中經銷商運營的達3830家,占比88.5%,貢獻超63%營收。公司在招股書中無奈將“經銷商管理風險”列為首要經營風險。
這種輕資產加盟模式早期成就了其“4500家門店”的規模神話,但失控的加盟商如今成為品牌信譽的定時炸彈。虛假宣傳、違規添加、價格欺詐等問題在加盟網絡中蔓延,總部監管形同虛設。當違規成本由數千家分散門店承擔,而品牌商坐享規模紅利,這樣的商業模式本質上將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和市場信譽。
更引人關注的是IPO前的突擊分紅。公司董事長解勇通過79.14%的控股成為上億元分紅的最大受益者。在業績停滯、渠道動蕩、研發乏力的背景下,如此大規模的利益輸送,讓投資者不禁質疑:這究竟是為發展蓄力,還是控股股東在資本盛宴前的提前套現?
迷霧中的上市路
4500家門店構筑的實體網絡、1400萬會員描繪的消費圖景,曾是植物醫生沖擊資本市場最華麗的資本。但當行政處罰成為常態、業績增長陷入停滯、研發創新流于口號、加盟體系反噬品牌,這家公司的基本面已現深刻裂痕。
一邊是王俊凱代言塑造的年輕化品牌形象,一邊是門店里“排毒反應”的售后推諉;一邊是招股書中的“研發重視”,一邊是實驗室里流失的技術人員;一邊是IPO前夜實控人的巨額分紅,一邊是尚未取得許可證的32家直營店——這些割裂的畫面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問題:植物醫生是否已準備好承擔上市公司的責任與透明度?
深交所的問詢函必將聚焦這些尖銳矛盾。對投資者而言,當“高山植物”的故事遭遇冰冷的監管罰單和停滯的業績曲線,植物醫生的資本故事需要更堅實的根基,而非明星代言的光環與萬家門店的幻影。在美妝行業競爭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唯有真實的創新力與扎實的管控力,才能支撐起一個可持續的資本未來。植物醫生的IPO之路,注定在重重審視中艱難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