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來自開封的學霸代易瓚以724分的高分驚艷眾人。
要知道,這個成績在河南這個高考“地獄模式”省份堪稱奇跡。
很多人稱贊她天才,然而看過她的采訪才知道,代易瓚的成功絕對不是天賦異稟,而是日積月累的自律。
她自從上高中以來,三年從未補課、晚上11點前必睡覺,也從不熬夜刷題。
她每天清晨6點就起床背單詞,還要堅持晨跑800米,晚上集中攻克難題,充分利用好了每一分每一秒。
不禁想起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為什么優秀的人,都把鬧鐘調在了5:57?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因為你怎么過早晨,就怎么過一天;你怎么過一天,就怎么過一生。
至于為什么是5點57分,那是為了給自己創造一種微妙的時間壓力。
這種輕微的壓力能夠促進多巴胺分泌,提高大腦的警覺性和行動力。
就像運動員在起跑前聽到“預備”口令時的狀態,身體和思維都進入了準備行動的最佳狀態。
早起,似乎成了不少高分學霸們心照不宣的“成功秘訣”。
早起的孩子
到底有多可怕?
前幾天,網上看到一個視頻:
遼寧沈陽一位初三的女孩,因為成績下降,堅持每天5點半到教室自習。
堅持了一年之后,她最終中考考出了764分的高分,10科加起來只扣了26分。
不得不說,早起的孩子,比熬夜的孩子更可怕。
今年高考出分,來自內蒙古赤峰的女孩劉睿以713分的神仙成績沖上熱搜。
面對媒體采訪,她特意強調了“清晨記憶”的重要性:
“我從來不開夜車,白天每分鐘都要榨干價值。晨讀效率最高,背課文記公式就搶這個時段!”
每天5:30-6:30的晨間背誦時段,則被她稱為“大腦的黃金收納期”。
據科學研究,早上6:00~8:00的時候,是皮質醇分泌量最多的時候,此時大腦經過整夜休眠,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更高,對邏輯性知識的記憶效率提升27%。
斯坦福睡眠研究中心也發現,晨起后90分鐘內的大腦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比下午高37%,記憶編碼效率提升2.8倍。
這也是為什么那些高考狀元或者高分考生,很少熬夜,早睡早起的真實原因。
看過一張衡水中學的作息表。
所有的孩子每天都是5點半起床,然后洗漱,整理內務;
接下來,他們先進行15分鐘的跑操,讓身體逐漸從睡眠狀態蘇醒;
然后再進行半個小時晨讀,充分激活大腦,接著去吃早飯,開始早自習。
晚休時間是22∶10,在早起的同時又保證了每天7個小時的睡眠。
早起的孩子,往往能量十足,精神狀態更好,頭腦更靈活,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而且早起,就相當于比別人每天多出“黃金1小時”,一年下來,就比別人多出“365小時”的學習時間。
如果按每天高效學習10小時計算,相當于比別人多學了36.5天。
日積月累,厚積薄發,那些因早起所積累的時間和知識,匯聚在一起,必將實現巨大的飛躍。
早起不僅僅是習慣
更是對人生的掌控
知乎上有個熱帖:
“學霸的作息是怎樣的,為什么都不會困?”
北大學霸劉嘉森的回答,獲得了22w+贊。
劉嘉森表示,高中三年以來,他每天堅持每天5點半起床,10點半前入睡,中午1小時的午休。
他還把一天分成了三個階段:
早晨,按時起床,吃完早餐,立即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學習中。
中午,適當午休和運動。
晚上,間歇式工作,并做好睡前總結。
正是憑借規律的作息,他的整個高中過得游刃有余,從省1000名開外,一路逆襲到最后高考取得全省第2的成績。
其實,學習比的不是誰學得時間更長,而是誰的時間利用率更高。
早起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對人生的掌控。
而早起的過程,則是一個人克服惰性,走向自律和優秀的必經之路。
國外學者曾花費5年時間,對177位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的日常習慣進行了研究。
結果發現:99%的成功人士,都有早起的習慣。
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曾表示,早起,可以讓自己的大腦可以得到充分的激活和鍛煉。
他每天4:00起床,先是運動一會兒,接下來就開始伏案工作。
他很多很棒的經營設想,都是在這個時候想到的。
獵頭公司CEO詹姆斯·希特林曾自曝,他有一天心血來潮,想看看和他一起共事的企業高管們是如何安排早晨時間的。
他給20個人發了郵件,有18個人陸續回復了他,其中起床最晚的人,也設置5:57的鬧鐘。
作家梁爽也曾坦言,她多年來保持好狀態的秘訣就是早起。
上學時,她發現早起學習效果很好,背單詞、刷題、復習功課,都事半功倍;
大學時期,她的英語很差,一開始連四級都沒通過,為了背單詞,她開始早起。一段時間下來,她把《新概念英語3》背得滾瓜爛熟,順利通過了考試。
工作后,她經常早起閱讀,學技能,慢慢成功轉行成為了一名自媒體作家。
能堅持早起的人,沒有一個是弱者。
當一個人能做到自律又自控時,終將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獲得生命的饋贈。
之前,博主@一個幸運的偽學霸分享了自己早起學習的成果:
他每天6:30起床,三年時間考取了公考、法考、注冊會機師、稅務師,去年考上了南開大學研究生。
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
“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覺,有目標的睡不著,沒目標的睡不醒。
眼一睜,心一橫,腰一挺,早起就是這么簡單。
咱們都是普通人,成功沒有捷徑,靠的就是腳踏實地,不進步,則退步。
努力才是人生應有的態度,熬過這些難熬的時光,就是前程似錦?!?/strong>
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成功沒有捷徑,唯有熬得住無人問津的寂寞,才能擁有詩和遠方。
早睡早起,就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但是,如果早起的習慣沒有建立起來,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紙上談兵。
那么,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早起型學霸呢?
以下幾點建議,送給各位父母。
1. 讓孩子規律作息,絕不熬夜
讓孩子早起的前提是保證其充分休息,避免熬夜。
年齡越小的孩子,對高質量睡眠的需求越高。
父母盡量讓孩子在晚上10點半前入睡,并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入睡氛圍。
睡前不批評孩子,讓孩子帶著愉悅的心情入睡,這樣會幫孩子更平靜地入睡。
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讓人難以入睡,建議讓孩子睡前1小時放下手機,可以看看書或聽聽輕音樂等。
避免讓孩子進行激烈運動或過于興奮的游戲。
2. 循序漸進調整作息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p>
不要讓孩子一下子從7點跳到5點半起床,那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就算強行起床,狀態也很差。
可以讓孩子每天比前一天早10分鐘,逐步適應。
畢竟,任何一種好習慣的養成,都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3. 父母要陪孩子一起早起
鞏漢林曾在一次采訪中講到:“有一次,他們的兒子即將出門上學時,看到父母還在休息,便忿忿不平嘟囔了一句?!?/p>
從那天起,鞏漢林和妻子便以身作則,堅持每天早起,給孩子做飯。
從此,兒子不僅沒有再抱怨過,不用說也會自覺的早起。
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
父母陪孩子一起早起,不僅是言傳身教,還能利用這段時間,為親子關系注入滿滿活力。
4. 幫孩子做好早起的規劃
很多家長都有疑問,開學之后,孩子每天早上都要急著上學,起床后最多只有1個小時在家。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這“黃金1小時”呢?
翻找了一些資料后,我的建議如下:
- 6:00-6:15:洗漱,簡單運動
一般剛起來時,會覺得頭腦昏昏沉沉的,這時可以做一些喚醒大腦和身體的事項,比如簡單拉伸或快走等等,促進血液循環;
- 6:15-6:30:晨讀
科學研究,人在適度饑餓的情況下,能夠激活大腦海馬體的長期增益效應,提升記憶力。
- 6:30-6:40:早飯時間
- 6:40-7:00:可以背背單詞和古詩詞
早起后,大腦精力最為充沛,因此適合進行新的記憶輸入,如背單詞、課文等。
而且之后孩子也可以在路上對詩詞進行重復記憶。
至于暑假期間,也可以固定“起床→運動→晨讀→吃飯→重點攻克難題”的流程,孩子更容易堅持;
《早起的奇跡》一書中說:“人生的奇跡都發生在早上8點之前?!?/p>
早起的孩子,不是在追趕時間,而是在定義時間。
他們用晨光寫作業,用日出背單詞,用每一個清晨的孤軍奮戰,換來了人生的千軍萬馬。
用每一滴早起十分的汗水,澆灌出了旁人遙不可及的自由。
請早日點醒那個沉睡的孩子,告訴他——每天叫醒的他的不是鬧鐘,而是通往未來的自由。
點個贊吧,愿每一顆勤奮自律的種子,終在黎明破土而出,創造生命的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