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雙重標準太明顯了,咱們中國依法限制一名美籍高管出境,美國官方就跳出來威脅我們,要知道就在幾天前,美國還在意大利隨便找個理由,直接扣了咱們中國的工程師徐澤偉。
十七號,美國某銀行高層茅晨月在我們國家被依法限制出境,外交部說得很清楚,她涉及刑事案件要配合調查,美方反應挺激烈,國務卿魯比奧放話 “馬上放人”,川普還威脅要重新對中國商品加關稅。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美國貿易代表團要來中國談判的前幾天,美國卻悄悄解除了對中國出口AI芯片的限制,這場外交風波背后,藏著比稀土更重要的科技方面的較量。
美國對中國的態度表面看是一張嘴在說話,其實背后是一群人在吵架,白宮、五角大樓、財政部、硅谷和華爾街各有各的算盤,誰也不真聽誰的。
茅晨月這事一爆出來,美國內部各種矛盾立馬炸鍋了,活脫脫像個左手打右手的鬧劇,特朗普這邊很簡單,直接拿茅晨月炒作,綁在中美貿易上當武器。
他玩的是選票,不管事實咋樣,能制造沖突、顯得強硬就行,管它傷不傷自己,可財政部不這么看,他們盯的是賬本。
三千七百億美元中國商品加24%的稅,這代價真真切切:美國GDP要掉1.2%,老百姓一年多掏1300美元,工廠停工、工人抗議,可不是嚇唬人的。
于是川普嘴上喊著“干”,財政部和貿易代表那邊卻悄悄在準備8月訪華談判,想給經濟“退燒”,一邊打一邊談,第一層矛盾就這么擺在臺面上。
第二層是國防安全系統跟科技企業之間的拉扯,茅晨月剛出事,五角大樓就發文:國防項目里,所有中國籍和華裔工程師一律清除,不分國籍、不講貢獻,統統算“血脈風險”。
這邏輯聽著就像二戰時美軍關日裔那一套,可硅谷不干了,商務部干脆放話:不能和中國技術脫鉤,要讓他們對我們技術“上癮”。
就像英偉達的H20芯片,就是專門給中國市場定做的 “癮品”,夠用但不是最強的,正好勾著他們,禁令一出來英偉達收入大跌,庫存堆了幾十億美元,誰還真信 “安全比利潤重要” 這話?
第三層,國會和國務院在對臺政策上也鬧起了內訌,國會急著要出 “臺灣沖突威懾法案”,想公開中國官員的財產,聽著挺狠,可私下里不少議員都說這招不劃算,簡直是幫中國反腐。
反觀那些外交老炮,像參議員魯比奧,臺上罵得兇,關起門來談完又說“交流很建設性”,演戲歸演戲,溝通還得繼續。
實際上美國現在想三件事:??萍及詸?、穩國內民意、還得繼續賺中國的錢,但這三樣放一塊就互相打架,所以他們現在的對外政策,看著就是“精神分裂”。
美國這次對茅晨月的反應一波接一波,喊得震天響,而北京的應對卻反而特別冷靜,這種冷靜不是忍讓,而是換了一套新打法,不是吵鬧,而是直接亮出“法律”和“市場”這兩張王牌。
先說法律,外交部的表態非常統一,關鍵詞就是“依法辦事”,發言人一口一個“刑事案件”,明確表示茅晨月之所以被限制出境,是因為卷入了中國正在偵辦的案件,不是什么政治操作。
這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有章可循,中國《刑事訴訟法》和《出入境管理法》都白紙黑字寫著,司法機關在必要時可以限制涉案人離境。
更關鍵的是,這種操作不是首次出現,2013年英國藥企葛蘭素史克的高管也曾因商業賄賂在中國被查,這說明中方對外國人的法律處理一直是有先例、有底線的,這次不過是照章辦事罷了。
而且中方還“借花獻佛”地拿出美國的法律打比方,比如《國土安全法》可以隨意扣人、《經濟間諜法》動不動判十幾年,這一對比美國的“雙標”就顯得特別刺眼。
再看市場這把“看不見的劍”,茅晨月的案子雖然是法律問題,但它背后的金融和技術鏈接,卻正好暴露了美國打壓中國高科技的軟肋。
英偉達被美政府逼著限制對華,可他們招數還沒出完,華為就發了昇騰910B芯片,關鍵性能直接趕上甚至超過了英偉達給我們國家定制的 “閹割版”H20。
這個信號很清楚:中國技術在追,美國市場在丟,如果美國企業今天聽政客的話斷供,明天中國就自己造,后天連客戶都不用你了,這是企業最怕的“被替代風險”。
黃仁勛他們也不是傻子,他們比誰都清楚中國AI市場的分量,芯片砍價可以,市場可不能丟,所以他們態度越來越微妙,不敢完全跟著華盛頓跑,就是怕丟了未來。
這時候,中國外貿的情況也在悄悄變,現在我們對美國出口只占14.7%,但對RCEP國家的貿易卻漲了18%。
簡單說:咱的“籃子”多了,美國就沒那么重要了,你揮大棒,我們有別的買家,你耍威脅,我們轉身就能走人。
整件事北京的態度非常清晰,茅晨月的問題我們說一不二,但經濟上的合作不關門,用法律守住底線,用市場穩住格局,這種打法不靠喊口號,卻更扎實、更有效。
茅晨月事件再熱鬧也終究會過去,她的最終命運可能只是在中美這場博弈中濺起的一點小水花,不會決定整個方向,但她這個案子背后透出的信號,卻值得我們好好琢磨。
最明顯的一點是,美國對中國的那套“又想賺錢、又要壓制”的玩法,越來越難行得通了,美國嘴上喊封殺中國高科技,但背地里像英偉達的老板黃仁勛,比美國財長還積極想來中國談生意。
汽車工人聽說要加關稅,比中國工廠的老板還先慌了,這就說明真正靠中國市場活著的人,根本不敢真鬧翻,美國很多高科技產品得靠賣給中國才能回本,很多物價也要靠中國工廠來穩住。
這時候再嘴硬,說要“脫鉤”“對抗”,其實就成了笑話,因為市場規律壓根不聽政治口號的擺布,誰敢真脫鉤,先疼的一定是自己。
而這次事件還有更深一層的啟示,它告訴我們,大國競爭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過去看的是誰航母多、誰敢加稅,現在比的是誰法治更成熟、誰技術更能打、誰的經濟結構更有韌性。
簡單說,硬碰硬的時代快過去了,真正決定勝負的,不是你多兇,而是你發展得快不快、穩不穩。
這也能看出,美國那一套“芯片封鎖”的打法,威力在慢慢變小,原來還能讓中國企業斷貨、停工,但現在成了一個談判工具,成了討價還價的手段,只要中國技術自己在進步,這種封鎖就遲早失效。
學者說得沒錯,現在科技戰的重心已經從“堵你”變成“比你跑得快”,誰的創新力強,誰就有主動權,你禁我一個產品,我就造出一個替代品;你不賣我高端芯片,我就搞自己的生態鏈。
這樣打下去,終點在哪兒,不是看誰嘴硬,而是看誰真正扛得住時間,所以說茅晨月案本身或許很快就淡出新聞熱搜,但它給我們提了個醒。
真正的大國博弈,是制度、技術、市場三條線的綜合較量,喊口號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拼的是硬實力和軟實力誰更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