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
暑期檔大戰剛拉開帷幕, 姜文新片評分竟成倒數第一。
而貓眼電影數據顯示 ,截至7月24日10時許,該片上映整一周票房僅有8000萬,排片占比8%左右, 從票房數據來看,觀眾接受程度并不高。
本周五又有三部新片即將上映,其中不乏《南京照相館》這樣在點映期間票房和口碑雙贏大熱片和《戲臺》這樣老導演的誠意之作,在這樣前后夾擊的攻勢下,《你行!你上!》的最終票房恐難破億。
觀眾為什么對姜文這樣“大導”的新作接受無能?恐怕還要從電影內容說起。
《你行!你上!》基本就沒有故事沖突和起伏,更難論高潮。說姜文夢到哪段拍哪段,一點不冤。姜文把重心,都放在郎國任身上。郎國任作為父權的化身,出場就是正確的代表。哪怕所有人都不理解,但他做出的每一個決定,最后都讓郎朗成功了。
而快節奏的對話,一直是姜文電影的特點。但全片140分鐘,從頭到尾,幾乎不給角色沉默的時間,不給他們用表情和動作去表達,全靠大量臺詞堆,觀眾只會覺得吵。
網上關于隱喻的帖子很多,認為電影講的不是郎朗,是中國近代史,父子倆代表著中國發展。電影有隱喻有諷刺么?肯定是有的,甚至是明喻了,但當研究隱喻過了度,就會走向極端,人們不相信看到的任何一幀畫面。
“你覺得這句話不是隱喻? 那可是姜文啊,不可能,它一定是有第二層意思。”
上次看到這么生硬的解讀,還是在cp粉嗑糖的時候。
雖然不太行,但《你行!你上!》確實是只有姜文才能拍出的作品。
近幾年,越來越多名導陷入瓶頸,產出的作品趨于平庸。
想想也能理解,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當年走進電影院的主力軍都當了爸媽,年輕觀眾的審美喜好發生變化,很多東西他們不再買賬。
當時代厭倦績優主義,探討原生家庭后,電影的父權美化,就變成中年導演的“爹味”規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