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落日余暉的美景,第37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在松花江畔熱烈上演,這座享有“音樂之城”美譽的城市,再次迎來了屬于它的季節。面對鏡頭,俄羅斯留學生菲利普·熱斯托科夫為音樂會豎起了大拇指。他神情輕松愉快,向視頻另一頭的觀眾侃侃而談,“這里的活動場地很棒,觀眾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美景。”
今年5月起,菲利普開始了他在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黑龍江東北亞國際傳播中心的實習。這場音樂會,正是他參與制作的眾多報道之一。此前,他因參與“第九屆哈爾濱亞洲冬季運動會”推廣視頻錄制而與團隊結緣,并主動爭取到了這份實習機會。至今,菲利普已翻譯了9條中文報道,為5個視頻制作了俄語字幕,并為2個視頻錄制旁白。談及實習,他說:“這份工作很有意思,也能幫助推廣黑龍江的形象。”他還有些害羞地表示,“家人都知道我在實習,很為我感到驕傲。”
這位金發碧眼的小伙子來自俄羅斯陶里亞蒂市,本科在遠東聯邦大學主修中國學,自此開始了與中國的深厚緣分。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是俄羅斯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大學之一,同時與中國60多所高校存在合作關系。“我是中國通”,菲利普笑道,“我們學的內容不僅包括漢語,還有中國的歷史、政治和地理。每周至少有三門漢語課,老師們很專業”。2023年,他成功被黑龍江大學錄取為新聞傳播專業的一名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有機會來中國留學,我覺得不要錯過這樣的機會。”
初到中國,面對中文授課環境和全新的文化體驗,菲利普感到有些陌生,但哈爾濱的生活很快讓他適應并產生親切感。這里的氣候與家鄉相似,街頭更是保留著大量歐陸風格的建筑。無論是街邊洋蔥頭形狀的教堂,還是隨處可見的白樺樹,種種在他看來“很俄羅斯”的場景讓他感到熟悉與安心。除此之外,菲利普發現,那些初到中國時帶著的一些“刻板印象”其實并不準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必一味比較,”他說。
經過兩年的“沉浸式”學習,菲利普不僅能流利使用普通話,還通過自學和朋友教授掌握了不少地道的東北方言,“嗯吶”“嘎嘎香”“哎呀媽呀”也成為了他的“口頭禪”。這讓他覺得更加貼近這座城市,也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和友好。此外,菲利普對東北的歷史和文化非常感興趣,閑暇時會“研究東北”,去年國慶假期,他還專程到訪了沈陽和大連等其他東北城市。
在菲利普眼中,哈爾濱的生活節奏“不快也不慢”,而且人們“對外國人也都很友好”。比起熱鬧的中央大街,他更傾向于漫步在寧靜的果戈里大街。從黑龍江省博物館出發,經過果戈里大街,最終到達兒童公園,這是他最喜歡的一段城市漫步路線。
而兒童公園的早晨,一直都是菲利普不想錯過的風景:“那里有很多人鍛煉身體,有人練太極,有人唱歌。”他注意到,中國退休生活十分多彩,人們喜歡參加集體活動,而不是宅在家里。“他們退休后精神狀態很好,生活很健康。”不久前,菲利普還在一檔題為“俄羅斯留學生眼中的中國退休生活”的節目中分享了這些觀察。
作為中國的冰雪藝術之都,哈爾濱每年定期舉辦國際冰雪節,融合文化、體育、旅游等領域,連續八年被評為“全國十佳冰雪旅游城市”第一名。菲利普的微信頭像也是一只戴著紅色“龍帽子”的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他特別喜歡這個可愛的形象。菲利普并不熱衷滑雪,但卻被哈爾濱的冰雪文化深深吸引。他尤其喜歡參觀太陽島的冰雪大世界和兆麟公園的冰花展,在晶瑩雪景中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關于未來是否繼續留在中國,菲利普坦言:“如果有合適的機會,我愿意試試。”他也建議還沒來過中國的俄羅斯同胞,“先來到這里,了解這里,喜歡了,再考慮留下。”
如今,菲利普依然喜歡漫步哈爾濱街頭,從果戈里大街走到兒童公園,再步行至黑龍江東北亞國際傳播中心。街道的磚石路和公園的樹蔭,見證著他的點滴生活;而他也用自己的視角,繼續認識并記錄著中國。他說:“來中國留學,不僅是為了知識,更是為了提升中文、積累經驗、感受文化,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謝丹 王璟驪 王柯苗 |編輯:中國日報黑龍江記者站 周慧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