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永定區湖坑鎮南江村遠山如黛,碧水繞村,土樓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廊橋橫跨溪流,兩岸綠樹成蔭,游客徜徉其中,宛如走進一幅水墨畫卷,讓人心曠神怡。這幅由“政府治水”轉向“全民護水”的鮮活場景,正是永定區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生動縮影。
“我們從2008年開始,把整條河段分到每位村干部的個人,由村干部負責沿河垃圾清理和兩岸村民的思想都遠,十幾年來,大家形成了主動護河的習慣,水清了,村里的游客就多了,老百姓在家門口開民宿都賺錢了。”永定區湖坑鎮南江村黨支部書記江道明說。
今年初,永定區頒布第1號總河長令,在全區啟動河湖“四亂”專項整治行動。各鄉鎮(街道)累計開展聯合執法43次,清除涉水非法圖斑136個,清理河道漂浮物及垃圾46公里,完成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巡查22次,對非法采砂、違法排污等行為形成有力震懾。
“通過嚴格執法,河道生態面貌顯著改善,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穩定在98%以上。”永定區水利局局長謝雪林表示。
治水實踐中,永定區構建“河長領治、部門聯治、社會共治”三級聯動機制。水利部門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協同作戰:在洪山鎮建立入河排污口動態監管臺賬,對12個重點排污口實施“一口一策”整治;通過技術手段精準定位并修復水土流失區域。
“我們將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以剛性約束倒逼責任落實。”謝雪林介紹。
值得關注的是,永定區創新打造“群眾河長”隊伍,全面實施“百村千段群眾河長”護河交水策略。由“夕陽紅護河隊”“老兵河長”等組成的民間力量,年均開展巡河護水活動4萬次,成為官方治水的有力補充。
“現在大家主動維護環境,河水清了,岸邊綠了,看著就舒心。”一位永定區金砂鎮老兵護河隊隊員說。
針對流域治理跨區域特點,永定區促成閩粵兩省三縣(區)建立“河長+檢察長”協作機制。今年5月,通過跨區域信息共享,成功查處一起跨省非法傾倒建筑垃圾案,涉案人員被依法追究責任。
“這種機制打破了行政壁壘,讓治水從‘單打獨斗’變為‘協同作戰’。”謝雪林表示。
治水成果最終轉化為民生福祉。依托改善后的水環境,永定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完成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及入村入戶管網延伸368公里,讓13.5萬居民喝上放心水;建成城區及24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處理達標率超98%。同時,打造“龍湖”“南江”等2個超千萬元水經濟圈,水利風景區及河濱公園成為群眾休閑新去處。
改革創新是治水實踐的重要動力。繼2022年完成福建省首單水權交易后,永定區2025年創新采用“長協+短約”復合交易模式,簽訂“永定—新羅”跨區域首個水權長期框架協議,有效保障新羅區20萬居民用水安全,并為全省首個跨縣域水權交易標準化范本。此外,實施黃崗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通過渠道改管、防滲加固等措施,恢復灌溉面積0.31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64萬畝,年新增節水能力101.31萬立方米。據區發改局測算,灌區預計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03.35萬公斤,年灌溉增產效益達121.39萬元。
(熊 川∣編輯:中國日報社福建記者站 胡美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