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引力無處不在,它就像一個無形的主宰,掌控著世間萬物的運動。
當我們松開手中的蘋果,它會毫不猶豫地落向地面,而不是飄向天空;我們能夠穩穩地站在地球上,行走、奔跑,而不會輕易飄向太空;江河湖海中的水,始終沿著地勢向低處流淌,形成波瀾壯闊的水流。這些看似平常的現象,背后都隱藏著引力的奧秘。它是如此熟悉,卻又如此神秘,我們仿佛已經習慣了它的存在,卻很少去深入思考,引力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關于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流傳著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一天午后,牛頓在莊園的蘋果樹下休息,與朋友史特克萊討論物理學問題。突然,一只熟透的蘋果從樹上落下,不偏不倚地砸在牛頓的頭上。這看似平常的一幕,卻引發了牛頓的深入思考:為什么蘋果會垂直下落,而不是向其他方向飛去?
他開始推測,蘋果的下落可能是受到了地球的某種吸引力,這種力的方向指向地球中心。隨后,牛頓進一步大膽聯想:如果在山崖上拋出石頭,用力越大,石頭落得越遠;當力量足夠大時,石頭就不會落地,而是繞著地球旋轉,就像月亮繞著地球轉動一樣。
牛頓認為,月亮繞地運動也是因為受到地球的引力,引力就如同一條無形的繩子,牽引著月亮沿著特定軌道運行。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反復計算,牛頓終于在 1687 年于《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正式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
該定律指出,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然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并非完美無缺。
在牛頓的理論中,他認為時空是平直的,就像一個絕對靜止的框架,物體在這個框架中按照萬有引力定律運動 。而且,他假設引力的作用是瞬時的,無論兩個物體相距多遠,引力都能瞬間傳遞并產生作用。
這一觀點在后來的科學發展中受到了挑戰,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們發現一些現象無法用牛頓的引力理論來解釋,例如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問題,水星的實際進動值與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的結果存在細微差異,這表明牛頓的引力理論在某些情況下存在局限性,也為后來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埋下了伏筆 。
19 世紀末,物理學正處于一場深刻的變革前夜。經典物理學在解釋宏觀世界的現象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一些微觀和高速領域卻遭遇了困境。
其中,光速不變現象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謎題。
當時,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預言了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一個常數,與光源和觀察者的運動狀態無關。這一結論與傳統的牛頓力學中速度疊加原理產生了尖銳的沖突。在牛頓力學中,物體的速度會隨著參考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一輛行駛的火車上向前扔出一個球,球相對地面的速度就是火車的速度加上球被扔出的速度。
但對于光來說,無論光源如何運動,也無論觀察者以何種速度運動,測量到的光速始終恒定不變,約為 299792458m/s。
愛因斯坦在深入研究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和對絕對時空觀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于 1905 年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他摒棄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并非絕對不變,而是與觀察者的運動狀態密切相關。在狹義相對論中,有兩個核心假設:一是光速不變原理,即在任何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恒定的,不依賴于觀察者的運動狀態;二是相對性原理,即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參照系中形式都保持不變 。
基于這兩個假設,狹義相對論推導出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結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效應。
時間膨脹效應表明,運動的時鐘會比靜止的時鐘走得慢。例如,當一個物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時,在靜止的觀察者看來,這個物體上的時間流逝會變得極其緩慢。
假設有一對雙胞胎,哥哥乘坐宇宙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太空旅行,弟弟留在地球上。當哥哥返回地球時,他會發現自己比弟弟年輕許多,因為在高速運動的飛船上,時間膨脹使得哥哥經歷的時間比地球上的弟弟要少。長度收縮效應則指出,運動方向上物體的長度會縮短。
當一個物體高速運動時,在靜止的觀察者眼中,該物體在運動方向上的長度會比其靜止時的長度短。這種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被察覺,因為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物體運動速度遠遠低于光速,只有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這些效應才會變得顯著。
狹義相對論雖然成功解決了電磁學與牛頓力學之間的矛盾,解釋了高速運動物體的一些奇特現象,但它存在一個局限性,即只適用于慣性系,無法處理引力問題和非慣性系中的物理現象 。愛因斯坦并未滿足于此,他繼續深入思考,試圖將相對論的適用范圍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包括引力和非慣性系。
經過長達十年的艱苦探索和思考,愛因斯坦在 1915 年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將引力納入了時空的框架之中,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引力的傳統認識。
他的靈感來源于一個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刻物理意義的思想實驗:想象一個人在一個封閉的電梯中,如果電梯靜止在地球表面,人會感受到重力的作用,例如手中的蘋果會下落;但如果電梯在太空中以一定的加速度向上運動,人同樣會感受到類似重力的效果,手中的蘋果也會以相同的方式下落。愛因斯坦由此認識到,在局部區域內,無法通過實驗區分均勻引力場和加速參考系,這就是等效原理。等效原理成為了廣義相對論的重要基石之一 。
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引力并非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力,而是時空的彎曲。
他認為,物質和能量的存在會使周圍的時空發生彎曲,就像在一塊平坦的橡膠膜上放置一個重物,重物會使橡膠膜凹陷下去。物體在這樣彎曲的時空中運動,其軌跡會受到時空彎曲的影響,從而表現出引力的效果。
例如,太陽的巨大質量使得其周圍的時空發生了顯著的彎曲,行星在這個彎曲的時空中沿著測地線(在彎曲時空中的最短路徑,類似于平面幾何中的直線)運動,就形成了我們所觀測到的行星繞太陽的橢圓軌道。地球繞太陽公轉,并不是因為太陽對地球施加了一種神秘的超距吸引力,而是因為地球沿著被太陽彎曲的時空的測地線在運動 。
為了形象地說明引力與時空彎曲的關系,可以想象一個桌球桌面代表時空,把桌球看作是空間中的物體。如果桌面是完全平坦的,那么當我們在桌面上推動一個球時,球會沿著直線運動。但如果在桌面上放置一個質量很大的物體,比如一個鉛球,鉛球會使桌面產生凹陷,此時再推動球,球就會沿著桌面被鉛球壓出的凹陷軌跡運動。
這個凹陷的軌跡就類似于物體在彎曲時空中的運動路徑,而鉛球造成的桌面凹陷就類比于物質使時空發生的彎曲 。在宇宙中,雖然沒有上下左右的明確概念,“向下凹陷” 的說法并不嚴謹,實際上應該是朝各個方向凹陷,但這種簡單的比喻有助于我們理解時空彎曲與引力的關系。
廣義相對論的提出,不僅成功解決了狹義相對論在非慣性系中的適用性問題,還對許多天體物理現象和宇宙學問題做出了重要的預言和解釋。它預言了黑洞的存在,黑洞是時空中的某些區域發生極度扭曲,以至于連光都無法逸出的天體;還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引力場中的擾動,像水波一樣在時空中傳播,2015 年,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這一重大發現有力地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此外,廣義相對論還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的進動現象,水星的實際進動值與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的結果存在細微差異,而廣義相對論能夠精確地解釋這一差異,進一步證明了其理論的優越性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