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你敢穿越嗎?
如果今天有人給你一張穿越門票,可以任意選擇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開始新生活,你會怎么選?是穿上漢服當個風雅士大夫,還是做個唐朝閑人吟詩作對?
但等等,你真的想好了嗎?
古代可不只是詩和遠方,更多時候是高壓、苛政、階級森嚴和沒有人權。選錯時代,可能一睜眼你就發現自己是個“編戶齊民”,隨時被拉去修長城、開運河,或者因為“言多必失”進了大牢。
我們需要一個“量化指標”:政治光譜評分制
要選擇“最適合普通人穿越”的朝代,我們不妨建立一個政治光譜評分體系,從“極左”到“極右”來判斷每個朝代的政治生態。
我們設定了八個評分維度,每項從0到10分:經濟控制(極左特征:國家嚴控、重農抑商、平均地權;極右特征:放任市場、商人特權;說明:看政府是否控制財富流向與分配)、平等觀念(極左:廢貴族、打破等級、均田制;極右:等級森嚴、門第政治;說明:看社會是否鼓勵“人人平等”)、言論自由(極左:鼓勵百家爭鳴/允許批評;極右:嚴密輿論管控、禁言禁史;說明:看是否寬容異見)、權力集中(極左:皇權極端集中/集體領導;極右:地方自治、貴族分權;說明:看中央是否控制一切)、社會控制(極左:連坐法、戶籍制度、人人監督;極右:松散統治、自治性強;說明:看政府是否介入百姓生活)、民族/文化態度(極左:鼓勵融合、尊重多元;極右:大漢沙文主義/極端排外;說明:看對非主流文化是否壓制)、對傳統態度(極左:革命性強、敢于打破傳統;極右:崇尚傳統、復古主義;說明:看是否推動社會結構變革)、政治參與(極左:鼓勵基層參與、科舉改革;極右:政治封閉、世襲制;說明:看平民是否能上升)。
每項打分后取平均,得出該朝代的政治光譜分數。0分極左(專制高壓),10分極右(分權自由),中間地帶較適合普通人生活。
實測案例:從秦朝到清朝的評分展示
下面是從秦王朝到清王朝的一個評分,總體來說,中間分值的漢、唐、宋更適合老百姓生活。秦朝平均分2.3,判定極左;漢朝平均分5.5,判定中道偏右;唐朝平均分4.8,判定中道偏左;宋朝平均分6.2,判定中道偏右;元朝平均分7.0,判定極右;明朝平均分3.9,判定偏左;清朝平均分7.5,判定極右。
以下是一些皇帝的政治光譜評分。
秦始皇(嬴政):在經濟控制維度,表現為統一度量衡、貨幣、道路,強力干預經濟,得分2.5,有利于國家統一但限制民間經濟活力;在平等觀念維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打擊貴族,得分4,相對削弱門第特權,百姓和貴族“同罪”;在言論自由維度,焚書坑儒,言論壓制極重,得分1,嚴重鉗制思想自由,知識分子首當其沖;在權力集中維度,皇帝一人獨裁,權力極度集中,得分1,不存在制衡體系,皇帝想干啥就干啥;在社會控制維度,實行連坐法,嚴密監控社會,得分1.5,社會壓抑,鄰里互相舉報,人人自危;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大一統思想為主,抑外揚漢,得分3,對異族文化態度冷漠甚至敵對;在傳統束縛維度,重法輕禮,傳統儒家體系被壓制,得分2.5,法家掛帥,禮教傳統暫時沉寂;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無科舉、無薦舉,政治參與極低,得分1,除非靠關系或軍功,否則幾乎不可能上位。平均得分2.06,政治傾向極左,不推薦穿越,理由是中央集權極端、言論受限、法律嚴酷,普通人幾無自由與發展空間。
秦二世(胡亥):在經濟控制維度,繼續秦始皇體制,經濟極端控制,得分2,民生困苦,國力空轉,負擔極重;在平等觀念維度,繼續嚴刑峻法,階層固化加劇,得分2.5,嚴刑峻法未改,寒門無望翻身;在言論自由維度,更加殘暴,言論幾乎滅絕,得分0.5,嚴酷統治下連官員也噤若寒蟬;在權力集中維度,權力交由趙高,皇帝毫無實際權力,得分0.5,實為傀儡皇帝,權臣專權;在社會控制維度,恐怖統治升級,社會動蕩,得分1,動輒誅殺,社會恐懼氣氛濃烈;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對異文化完全敵視,得分2,更封閉更狹隘,缺乏文化兼容性;在傳統束縛維度,愚民政策深化,傳統文化繼續被壓制,得分2,壓制思想文化,多用恐嚇與愚弄手段;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專制更甚,政治腐化,百姓無上升空間,得分0.5,百姓根本無法參與政治,連貴族也難自保。平均得分1.38,政治傾向極左,不推薦穿越,理由是更嚴重的專制統治,社會全面崩潰邊緣,政權暴政極端高壓。
漢文帝(劉恒):在經濟控制維度,國家節儉,減少干預,經濟放活,得分6.5,民間經濟活躍,官府不濫收重稅;在平等觀念維度,重用寒門之士,注重德才,得分6,門第不重,出身寒微者可為官;在言論自由維度,政風寬和,文人敢諫言,得分5.5,官員言事不被追責,輿論空間比秦寬;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穩定但不獨斷,得分4.5,皇帝集權但尊重朝議;在社會控制維度,寬刑薄賦,少干涉民間生活,得分6,社會治理以“無為”為主;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以漢為主但不排斥外來文化,得分5,尚未擴張,文化包容中等;在傳統束縛維度,尊儒但靈活務實,得分7,不拘泥禮教,政策實用導向;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開通舉薦渠道,士人易上升,得分6.5,地方推薦、賢良方正可進中央任官。平均得分5.75,政治傾向中間偏右,推薦穿越,理由是社會寬松、經濟輕負、寒門有機會,普通人能安穩生活甚至出人頭地。
漢武帝(劉徹):在經濟控制維度,官營壟斷、征收沉重,得分2.5,均輸平準、鹽鐵官營嚴重壓制民營經濟;在平等觀念維度,獨尊儒術、門閥崛起,得分3,社會等級明顯上升,平民難以翻身;在言論自由維度,酷吏政治,動輒殺人,得分1.5,嚴格打擊異見,文人人人自危;在權力集中維度,皇帝獨裁,重用親信,得分2,中央高度集權,異己迅速清除;在社會控制維度,管控極嚴,監察系統密集,得分2.5,監察御史權力擴大,社會氛圍緊張;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對外戰爭中吸納異族文化,得分4,雖兼并胡人,但本質仍以漢為尊;在傳統束縛維度,崇儒打壓百家,得分3.5,思想統一,傳統價值觀壓倒一切;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舉孝廉,察吏選拔偏重出身與考試,得分3,官僚體系開始正規化,寒門有機會但不易。平均得分2.75,政治傾向偏極左,不推薦穿越,理由是戰爭頻繁、苛政高壓、稅重勞役重,寒門難翻身,思想高度統一,普通人壓力山大。
光武帝(劉秀):在經濟控制維度,力行節儉、恢復農業、減輕賦稅,鼓勵自由經濟,得分6.5,放寬管制,經濟逐步復蘇,民間活力增強;在平等觀念維度,尊重寒門,重用人才,講究出身與德行,得分6,寒門有機會,但門閥逐漸形成;在言論自由維度,政風寬厚,較少文字獄,鼓勵直諫,得分5.5,雖為皇權制,但對言論較寬容;在權力集中維度,集中但較為節制,常下詔自省,得分5,集權中帶有克制,避免濫權;在社會控制維度,社會安定但不苛刻,刑罰有所緩和,得分6,政務清簡,百姓生活安定;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尊重漢文化,同時對少數民族采用和親安撫政策,得分5.5,主體文化包容性增強;在傳統束縛維度,尊儒但不極端,兼采道家養民思想,得分6,重建傳統秩序但非僵化;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察舉制延續,寒門通過舉薦仍有可能升遷,得分5.5,士人有仕進通道,貴族壟斷尚未加劇。平均得分5.75,政治傾向中間偏右,推薦穿越,理由是社會穩定、生活有希望,政治環境溫和,普通人可圖生存與發展。
王莽(新朝):在經濟控制維度,實行“王田制”“五均六筦”等政策,國家強力干預經濟,得分2,理念理想化,實際執行失敗,導致經濟混亂;在平等觀念維度,提倡“復古平等”,意圖平均地權,但實際造成權貴反彈,得分4,理論上強調平等,實際適得其反;在言論自由維度,名義上鼓勵直言,但對異議壓制嚴重,得分2.5,政治斗爭激烈,言論空間收緊;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集于一身,輕信小人,皇帝干預一切事務,得分1.5,事無巨細皆干涉,效率低下;在社會控制維度,建立冗繁制度,民眾難以適應新政,得分2,法令多變,社會混亂;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極度推崇西周禮制,復古過度,得分2.5,強行復古,脫離現實社會需求;在傳統束縛維度,恢復舊禮,抑制現實創新,得分3,社會思維倒退,缺乏包容;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名義上設多級選舉,但腐敗橫行,寒門難出頭,得分2,政治體系設想宏大,實際不堪一擊。平均得分2.56,政治傾向極左偏理想化,不推薦穿越,理由是政策空想與現實脫節,經濟混亂,社會動蕩,百姓苦不堪言。
魏國·曹操(丞相、魏王):在經濟控制維度,注重屯田制發展農業,重稅略高但有成效,得分5.5,戰時經濟有序,較能保障糧食與軍費;在平等觀念維度,重用寒士、破除門第偏見,得分6.5,舉薦英才,不問出身,“唯才是舉”;在言論自由維度,相對寬容,但對異議與譏諷者時有打壓,得分4.5,著名例子如禰衡之死、諷詩遭殺頭;在權力集中維度,雖為臣子,但掌握軍政大權,權力集中,得分4,幾無制衡,但用權較為克制與理性;在社會控制維度,紀律嚴格,法度森嚴,得分4.5,社會秩序良好,但不乏高壓之處;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崇尚華夏文化,對胡人有戰也有用,得分5,有一定包容性但并非主張融合;在傳統束縛維度,尊儒而不拘泥,實用主義主導,得分5.5,不迷信古禮,但仍尊重傳統綱常;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察舉制延續,士人有發展空間,得分5,沒有科舉但人才機制活躍。平均得分5.19,政治傾向中間偏右,推薦穿越,理由是重才而理性,戰亂中少有秩序與上升通道的政權,普通人尚有生機。
蜀漢·劉備(昭烈帝):在經濟控制維度,國家貧弱,戰時強征略多,得分3.5,資源匱乏,民間負擔重;在平等觀念維度,崇尚“仁政”,重用寒門與老友,得分5.5,對出身并不看重,但圈子人治色彩濃;在言論自由維度,對直言多寬容,諸葛亮等可暢所欲言,得分6,尚能容納不同聲音;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集中,但節制多依賴股肱之臣,得分5,集權而不獨斷,顧慮仁義形象;在社會控制維度,制度簡約,法度不嚴,得分4.5,治理較寬松但效率稍低;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崇漢正統,排外情緒較重,得分3.5,忠于漢室,難容胡夷;在傳統束縛維度,崇儒守舊,禮教氛圍濃厚,得分3.5,傳統道德負擔較重;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人才多由關系網推舉,得分4,比起魏國更依賴人脈與聲望。平均得分4.44,政治傾向中間偏左,有保留推薦穿越,理由是政治氣氛尚可但資源稀缺、前景不穩,適合投胎做劉備朋友圈。
東吳·孫權(大皇帝):在經濟控制維度,江東富庶,發展海貿與農業,征稅較合理,得分6,地區經濟好,民生較安定;在平等觀念維度,任用寒士,但門第文化漸強,得分5,初期尊才,后期趨于保守;在言論自由維度,有爭鳴空間,但對異議者警惕,得分4.5,呂蒙、陸遜等人遭遇政治清洗;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逐步上升,親信政治濃厚,得分4,后期猜忌加重,朝局復雜;在社會控制維度,地方豪強勢力依舊,中央控制有限,得分4.5,江東土著家族勢力強大;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容忍外來文化,嘗試向南拓展,得分5,文化多元兼容性尚可;在傳統束縛維度,遵禮守制,但略顯寬松,得分5,對傳統有敬畏但無強制灌輸;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地方豪強子弟主導,但仍有人才上升通道,得分4.5,有才者仍能出頭,體制稍顯封閉。平均得分4.75,政治傾向中間偏右,推薦穿越,理由是地區穩定富足,社會活力尚存,雖朝局復雜但適合普通人謀生。
司馬炎(晉武帝):在經濟控制維度,初期減賦輕徭,后期因奢靡政策與王公貴族分封造成財政失衡,得分4.5,政策前寬后緊,土地兼并嚴重;在平等觀念維度,推崇宗室與世族,寒門難有出頭之日,得分3,貴族政治初步確立,出身決定命運;在言論自由維度,政治較寬松,無嚴重文字獄,但也不鼓勵言官批評,得分4.5,相對寬容,但朝局穩定后逐漸僵化;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集中但放權宗室,導致“八王之亂”隱患,得分3.5,表面集中,實質放任家族割據;在社會控制維度,地方勢力坐大,中央權威弱化,得分3.5,宗族割據,社會矛盾上升;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崇漢傳統,輕視少數民族,處理民族問題粗暴,得分3,沒能有效整合多民族帝國結構;在傳統束縛維度,極度尊儒,恢復禮制,輕視實際治理,得分3.5,重回儒家舊制,但流于形式;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門閥政治興起,寒門被嚴重邊緣化,得分2.5,非世家子弟仕途幾乎封死。平均得分3.5,政治傾向中間偏左,不推薦穿越,理由是雖統一天下,但統治階層腐化,平民機會極低,政治失衡迅速崩塌。
司馬睿(晉元帝):在經濟控制維度,依靠南方經濟復蘇,鼓勵墾殖、輕賦稅,得分5.5,衣冠南渡后努力恢復生產,有一定成效;在平等觀念維度,門閥統治穩固,寒門依附門閥才可能上升,得分3.5,階層固化嚴重,雖不排斥寒士,但路徑極窄;在言論自由維度,朝廷內部較寬容,但對外挑戰威權有懲治,得分4.5,允許士人清談,但仍有底線禁區;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極弱,大權旁落在士族門閥手中,得分2.5,實為門閥統治的“共主”,皇帝象征意義大于實權;在社會控制維度,江南社會穩定,士族掌控地方秩序,得分5,地方自制但較為安定,社會層次清晰;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重視漢族傳統,對北方胡人持強烈敵意,得分3.5,北人南下后保持文化隔閡,融合不足;在傳統束縛維度,清談之風盛行,禮法注重表象,得分4,崇玄虛,實務治理弱化;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仕進多靠門第與人脈,寒門難有作為,得分3.5,機會少,晉代“寒門難出頭”基本定型。平均得分4.0,政治傾向偏左,不推薦穿越,理由是皇權軟弱、門閥專政,社會階級固化,對普通人極不友好。
隋文帝楊堅:在經濟控制維度,實施均田制、租庸調制,輕徭薄賦,得分6.5,重建經濟秩序,百姓負擔減輕;在平等觀念維度,廢九品中正制,提倡“唯才是舉”,得分6.5,為寒門打開仕途之門;在言論自由維度,相對寬容,納諫如魏徵等,尚未形成高壓,得分5.5,在位期間尚能容言,但有底線;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高度集中,但制度有效制衡,得分5.5,中央集權與法制并重;在社會控制維度,國家治理有序,制度健全,得分6,法律規整、軍政清明,社會有序;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南北融合政策積極,寬容多民族,得分6,促進胡漢融合,重建統一文化認同;在傳統束縛維度,尊儒尚法,重制度,不因循守舊,得分5.5,利用傳統但不迷信之,務實有效;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開科取士(萌芽),寒門上升通道開啟,得分6,為科舉制打下基礎,機會相對公平。平均得分5.94,政治傾向中間偏右,推薦穿越,理由是政治穩定、制度完善、寒門有機會,是戰亂之后百姓可安居的理想之選。
隋煬帝楊廣:在經濟控制維度,大興土木、三征高句麗造成經濟崩潰,得分2.5,民力枯竭,財政嚴重透支;在平等觀念維度,延續前朝制度,但偏好權貴子弟,得分3.5,表面延續開明,實則漸趨門第傾斜;在言論自由維度,集權高壓,敢言者常被打壓,得分2.5,諫臣被貶殺,宮廷風氣詭異壓抑;在權力集中維度,極端集權,近乎獨裁,得分2,幾無制衡,過度自我膨脹;在社會控制維度,強制勞役、徭役繁重,得分2.5,開運河、建東都,百姓苦不堪言;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沒有明顯偏見,但基本延續傳統漢化路線,得分4,對異族沒特別優待也無歧視;在傳統束縛維度,對儒法禮制無特殊看重,重實際治理,得分5,某些層面較務實,但缺乏系統規劃;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制度仍在,寒門上升路徑未被完全堵死,得分4,尚未完全復辟門閥,但朝局不穩致使機會難把握。平均得分3.31,政治傾向偏右,不推薦穿越,理由是高壓統治,徭役沉重,政治環境詭譎危險,百姓苦難深重。
李世民(唐太宗):在經濟控制維度,減輕徭役、均田制延續、鼓勵農業,得分7,百姓負擔輕,經濟復蘇迅速;在平等觀念維度,重視才能勝于門第,寒門士人有機會,得分7.5,雖門閥仍在,但取士風氣更傾向“有德有才”;在言論自由維度,廣開言路,納諫如流,得分8,魏征能罵皇帝、皇帝還能忍,堪稱歷史高光;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集中但節制有度,得分6.5,集中但不獨裁,有制度有自制;在社會控制維度,法治完善、社會秩序安定,得分7.5,唐律健全,治安有保障,百姓安居樂業;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崇尚兼容并包,胡漢融合,得分8.5,中原文化輸出強,民族政策開放包容;在傳統束縛維度,尊儒但不拘禮法,注重務實與創新,得分7,有儒家底色但思想活躍,鼓勵實踐精神;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開科取士制度初成,寒門上升通道開啟,得分7.5,門閥不再一統天下,普通人有希望。平均得分7.31,政治傾向中偏右,強烈推薦穿越,理由是言論寬容、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安居,寒門有機會,堪稱黃金時代。
武則天(武周女皇):在經濟控制維度,鼓勵生產、減輕賦稅、均田持續,得分6.5,社會穩定、經濟延續貞觀政策;在平等觀念維度,打擊門閥、提拔寒門,女性地位上升,得分8,對寒門非常友好,甚至打破性別壁壘;在言論自由維度,初期較寬,后期加強言禁、設告密制度,得分4.5,晚年為鞏固權力加強鉗制言論,自保過猛;在權力集中維度,極端集中,女皇獨裁,得分3.5,軍政大權獨攬,制度變革不容反對聲音;在社會控制維度,嚴密監察,設告密、特務制度,得分4,社會壓抑,異己常遭暗害;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延續大唐寬容政策,對胡族較包容,得分6.5,胡漢關系維持溫和;在傳統束縛維度,打破儒家男尊女卑,對儒法禮制進行修補性調整,得分6,不被傳統束縛,是“進步派”代表人物;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寒門士人快速上升,女性也可參政,得分8,社會流動性強,開放程度極高。平均得分5.87,政治傾向中間偏左,有條件推薦穿越,理由是若你是寒門或女性,機會極多;但政局高壓、告密頻繁,言多必失,需謹慎處世。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天寶):在經濟控制維度,開元前期經濟繁榮,賦稅穩定,后期揮霍過度,得分6,前期堪稱盛世,后期財政崩塌苗頭顯現;在平等觀念維度,重用寒門士子,但仍受門閥影響,得分6,科舉發達但門第仍是隱性壁壘;在言論自由維度,前期納諫,后期任用佞臣打壓異己,得分4.5,從魏知古到楊國忠,變化明顯;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集中,后期迷信寵臣、失察軍政,得分5,自身放權導致“節度使割據”問題爆發;在社會控制維度,法制嚴明,治安尚可,后期動蕩,得分5.5,開元盛世穩定,安史之后大亂初起;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極其開放,胡風盛行,文化兼收并蓄,得分7.5,胡樂胡服胡妝盛行,對外開放空前;在傳統束縛維度,崇儒兼容道釋,思想活躍,得分6.5,文化多元,學術思想自由;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科舉進一步成熟,寒門仍有機會,得分6,相較前代更有制度保障,但已現高層固化苗頭。平均得分5.75,政治傾向中偏右,前期推薦穿越,理由是開元年間盛世可穿,天寶年間開始危險,安史之亂爆發后慎入。
宋太祖趙匡胤:在經濟控制維度,重農抑商、賦稅制度穩定、輕徭薄賦,得分7,民間經濟活躍,富庶有余;在平等觀念維度,打破門閥制度,寒門士子大批上位,得分7.5,科舉制度鞏固,平民多機會;在言論自由維度,相對寬松,官員進言較自由,得分6.5,建立殿前都檢點、文官可直言;在權力集中維度,中央集權加強,軍事權歸皇帝獨攬,得分6,杯酒釋兵權鞏固皇權,但不極端;在社會控制維度,相對寬松,社會治安穩定,得分7,不重刑苛法,社會寬容有序;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重漢文化,防胡抗遼,保守排外,得分5,外交謹慎,文化自守,不如唐朝開放;在傳統束縛維度,崇儒壓佛道,保守務實,得分5.5,思想不活躍但較為安定;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開啟平民入仕黃金時代,得分7.5,科舉成為核心機制,士人時代到來。平均得分6.5,政治傾向中間偏右,推薦穿越,理由是社會穩定、寒門有機會、皇帝不折騰,是理想的長治久安型朝代開端。
宋仁宗(趙禎):在經濟控制維度,經濟穩定增長,稅負不重,富庶空前,得分7.5,農業手工業發達,民間財富累積迅速;在平等觀念維度,鼓勵寒門入仕,科舉制度成熟,得分7.5,寒門士子大量涌現,是士大夫的黃金期;在言論自由維度,寬容大量直諫官員,范仲淹、包拯皆出于此朝,得分8.5,皇帝被罵到“懷疑人生”但堅持“虛心納諫”;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不強,文官政府掌權,得分5.5,宋仁宗本人偏向放權,內閣權重提高;在社會控制維度,社會寬松,法度溫和,冤案較少,得分7,法律溫和但不縱容,治安尚佳;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崇儒文化,外交軟弱,對異族采取妥協政策,得分5.5,對西夏、契丹妥協,文化上自信但外交慫;在傳統束縛維度,崇儒尊禮,但不極端守舊,得分6,仁政為本,穩中帶進;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文官系統健全,士人參與度極高,得分8,士人治國,“皇帝+百官”共治時代典范。平均得分6.81,政治傾向中偏右,推薦穿越,理由是言路暢通,政治寬厚,經濟穩定,是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天堂。
宋高宗(趙構):在經濟控制維度,江南經濟騰飛,賦稅適中,得分7,南方農業商業繁榮,財富快速積累;在平等觀念維度,科舉延續,寒門可仕,但空間略收緊,得分6.5,武將空間縮小,士人仍是主力,但地域因素加重;在言論自由維度,中期尚可,后期偏向禁言、監控,得分5.5,宦官、秦檜掌權,異己易被打壓;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增強,控制力更強,得分6.5,經靖康之恥后更傾向集權自保;在社會控制維度,社會風氣緊張,告密風行,政治氣候壓抑,得分4.5,“莫談國事”開始流行,特務系統強化;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民族自尊心強烈,但外交依賴議和策略,得分5.5,對金妥協,“和議求存”,心理抗壓重;在傳統束縛維度,倡節義、守禮教,保守回潮,得分5,文風由開放走向保守,重文壓武更甚;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宋初制度延續,但掌權者門檻提高,得分5.5,文官依然是主流,但空間壓縮,風險增高。平均得分5.63,政治傾向中偏右,有條件推薦穿越,理由是江南繁榮但政治壓抑,適合搞錢但不適合搞事,嘴快者慎入。
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在經濟控制維度,實行賦稅制度改革,經濟一度繁榮,但征戰頻繁拖累國力,得分6,雖設中書省體系、行省制度,但戰爭開銷巨大;在平等觀念維度,蒙族至上,四等人制度,漢人地位被打壓,得分3,漢人、南人社會地位低,政治上受限;在言論自由維度,有限,監察制度存在,但不鼓勵異見,得分4.5,官員上書有風險,媒體與文人需謹言慎行;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極端集中,皇帝個人決策主導一切,得分8,決策權在大汗一人手中,宰相可被隨意罷免;在社會控制維度,軍政一體,控制嚴密,戶籍嚴密管理,得分7,秩序相對穩定但高壓統治;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重用漢人,尊儒,但文化上仍偏蒙元傳統,得分5,雖設儒學機構,實則仍為政治統戰工具;在傳統束縛維度,相對淡薄,制度融合但多以實用為主,得分5.5,少重綱常,多重實效,文化政策務實混合;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漢人及非蒙族上升通道狹窄,得分3.5,主要任用色目人、蒙古人,漢人大多無仕途可言。平均得分5.19,政治傾向偏右偏威權,僅蒙古色目推薦穿越,理由是非蒙古、非色目人不建議穿越,階級固化嚴重,社會不平等顯著。
元順帝妥歡帖睦爾(1333–1370):在經濟控制維度,貨幣貶值,賦稅沉重,財政崩潰,得分3.5,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民怨沸騰;在平等觀念維度,四等人制度依舊,漢人地位依然低下,得分2.5,種族歧視制度化;在言論自由維度,言禁嚴重,官員諫言易被清算,得分3,宦官、權臣專政,政治黑暗;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空轉,實際控制落于權臣與宦官,得分4,皇帝多疑、昏庸,朝政混亂;在社會控制維度,朝政腐敗,地方割據,社會動蕩,得分3,紅巾軍起義、盜賊蜂起,民不聊生;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對漢文化基本放棄治理,得分2.5,蒙漢對立激化,文化倒退;在傳統束縛維度,綱常禮教名存實亡,權臣恣意妄為,得分3,道德禮制崩塌,社會風氣敗壞;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權貴把持朝政,寒門無門可進,得分2,非特權階層毫無生機。平均得分2.88,政治傾向極右+極腐敗,強烈不推薦穿越,理由是社會崩潰邊緣、民族壓迫嚴重、政治腐敗透頂,是穿越黑名單級別的時代。
明宣宗朱瞻基(1425–1435):在經濟控制維度,輕徭薄賦,財政穩定,經濟繼續發展,得分7,稅負適中,延續永樂時期的繁榮;在平等觀念維度,守成皇帝,社會等級制度明確但未惡化,得分6.5,寒門仍有機會,社會相對流動;在言論自由維度,寬容諫臣,處理溫和,得分7.5,包容官員進言,不輕易打壓言路;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穩定但不獨斷專行,得分6.5,皇權平穩、文官體系發揮作用;在社會控制維度,法律嚴明但不酷烈,社會風氣端正,得分6.5,官場清朗,治安較好;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崇儒重教,延續漢族主流文化,得分6.5,鼓勵讀書,禮樂教化得體;在傳統束縛維度,禮制穩定,未過度保守,得分6,制度成形但不呆板;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士人參與穩定,官僚體系完善,得分7.5,科舉公平,讀書人有希望入仕。平均得分6.81,政治傾向中偏右,推薦穿越,理由是朝政穩定、經濟安定,適合平民和士子穿越,是“明代最友好皇帝”之一。
明世宗嘉靖帝(1521–1567):在經濟控制維度,地方賦稅沉重,中央財政吃緊,得分5,貪污嚴重,經濟下行趨勢顯現;在平等觀念維度,禮教壓人,身份固化,得分4.5,官員出身背景越來越重要,寒門出頭困難;在言論自由維度,言官頻遭打壓,發生“壬寅大獄”等案件,得分3.5,言路封閉,動輒下獄,士大夫如履薄冰;在權力集中維度,皇帝深居簡出但控制力強,倚重內閣與宦官,得分7,“不臨朝而治天下”,權力集中但方式怪異;在社會控制維度,朝政內卷,東廠活動頻繁,得分4.5,言官政治環境極差,民間也感壓抑;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崇尚道教,打壓儒學部分傳統,得分5,敬天保道,政策偶有迷信傾向;在傳統束縛維度,禮教強化,權臣與道士當道,得分5,朱家宗法更固,思想逐漸保守;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陰陽失衡,內閣依附權臣,士人空間縮小,得分4.5,科舉不廢但已難成正道,政治氣候惡劣。平均得分4.88,政治傾向偏右威權,不推薦穿越,理由是皇帝不理政但專斷,打壓言路、道教化治國,讀書人非常難熬。
明神宗萬歷皇帝(1572–1620):在經濟控制維度,中期繁榮后期崩塌,礦稅、加派橫行,得分4.5,財政空轉,靠民間苦撐;在平等觀念維度,禮教森嚴,身份固化,得分4,寒門難晉,世家大族操控地方;在言論自由維度,初期尚可,后期文官頻遭彈壓,得分3.5,東林黨斗、妖書案等事接連不斷;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理論集中,實則“十年勤政、三十年罷工”,得分5,皇帝不上朝,但也不放權;在社會控制維度,秩序尚可,后期盜賊頻現,得分5,基層自治力強但府縣無力;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崇儒為主,文化繁榮,得分6,文藝發展興盛,《三言二拍》《本草綱目》等面世;在傳統束縛維度,禮教加強,等級固化,得分4.5,皇帝固執守舊,改革難行;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機會尚存但官場黑暗,得分5,考得上,不一定能干得久,黨爭嚴重。平均得分4.88,政治傾向偏右僵化,不推薦穿越,理由是雖有短暫安穩,但皇帝躺平、吏治腐敗,讀書人卷到死也未必有出頭之日。
清圣祖康熙皇帝(1661–1722):在經濟控制維度,大一統恢復,稅收穩定,田賦輕,得分8,“康乾盛世”起點,國庫盈余豐富;在平等觀念維度,滿漢不平等仍在,八旗優待政策明顯,得分5,形式上提拔漢臣,實則民族等級存在;在言論自由維度,重視輿情,但文字獄存在,得分4.5,編書審言要謹慎,稍有不慎入獄發配;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極端集中,強化君主集權,得分8,實行“軍機制度”雛形,親政一手抓;在社會控制維度,控制力強,社會有序,軍政高效,得分8.5,“三藩平定”“收臺灣”“雅克薩大捷”皆勝;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兼容并包,尊儒釋道三教,得分6.5,下江南禮士,設漢文館,文化政策溫和;在傳統束縛維度,保守但不死板,得分6,注重孝道、三綱五常仍主流,但可小修;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漢臣晉升通道尚存,但高位多由滿人掌握,得分5.5,漢人可做事,但難坐高位,八旗壟斷嚴重。平均得分6.5,政治傾向偏右威權,有條件推薦穿越,理由是皇帝英明、政通人和,但“言論不自由”與“民族壓制”是硬傷,謹慎穿越。
清高宗乾隆皇帝(1735–1796,太上皇至1799):在經濟控制維度,前期盛世,后期財政走下坡,得分6.5,初期承接康雍盛世,晚年奢華腐敗嚴重;在平等觀念維度,滿漢等級分明,旗人優越持續,得分4.5,地方漢人難升高位,旗人特權依舊;在言論自由維度,文字獄極盛,乾隆本人極度敏感,得分3,《四庫全書》編修同時大搞審查;在權力集中維度,皇權極端集中,親力親為但好大喜功,得分8,皇帝說了算,軍政大小事親批;在社會控制維度,高效但高壓,監控嚴密,得分7,東廠西廠式的密報機制遍布官場;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崇漢文化但更注重帝王功績和形象建設,得分6,一邊收書一邊禁書,文化態度復雜;在傳統束縛維度,禮法固化,重視形式,得分5,重程朱理學,社會保守日益加劇;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科舉仍盛,但實權難得,得分5.5,士人能入仕,但有職無權者多,養廉銀腐蝕官場。平均得分5.69,政治傾向偏右威權,慎重推薦穿越,理由是前期安穩但言路封閉、等級固化、思想受限,做官人累,做百姓中規中矩。
清文宗咸豐皇帝(1850–1861):在經濟控制維度,財政崩潰,賦稅加重,得分3.5,太平天國、英法聯軍雙重夾擊,經濟癱瘓;在平等觀念維度,封建等級依舊,得分3.5,地方豪強坐大,體制失衡;在言論自由維度,言官沉默,皇帝焦頭爛額無心聽政,得分4,君主專斷,沒空聽你說話也沒空殺你;在權力集中維度,皇帝無能但不放權,得分4.5,政令不出中南海,軍閥各自為政;在社會控制維度,社會動蕩,朝廷失控,得分3,各地戰亂不斷,治安失衡;在民族文化態度維度,偏保守,閉關鎖國,得分3.5,對外不通,對內守舊,壓制新思想;在傳統束縛維度,思維固化,改革無力,得分4,不敢也不能變;在政治參與機會維度,官僚系統癱瘓,舉薦受限,得分3.5,人才無用武之地,政務靠親信和慈禧太后處理。平均得分3.81,政治傾向僵化右傾,強烈不推薦穿越,理由是國將不國、動亂不止,穿越過去你可能不是讀書人而是流亡民,極度不安全。
結論:別盲目浪漫化歷史
歷史并不是一幅山水畫,而更像一張政策表。對于普通人來說,選一個“中間偏右”的朝代,少徭役、多自由、能上升,可能比當大唐詩人要現實得多。
所以,如果你真的拿到一張穿越門票,請務必先查好你要去哪一朝的“政治光譜”評分,別一不小心成了“高壓制度”的犧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