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前的政治,和周以前不同,是誰都會說的。然則其不同之處究竟安在呢?
秦始皇并天下后,令丞相御史說:天下大定,而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命他們議自己的稱號,丞相御史等議上尊號的奏,亦說他“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后來趙高弒二世,召集諸大臣公子說:“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今六國復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于是立公子嬰為秦王。據此看來,當時的人,對于皇和帝的觀念,確是不同的。其異點,就在一“君天下”,一不君天下。當春秋時代和戰國的前半期,希望盡滅諸國,而自己做一個一統之君,這種思想,大概還無人敢有。并吞六國、統一天下的思想,大概是發生于戰國的末期的。前此大家所希望的,總不過是霸或王罷了。然而列國紛爭,到底不是蘇秦的合從所能加以團結;亦不是張儀的連衡,所能息其兵戈;懸崖轉石之機,愈接愈厲,到底并做一國而后已。這可以說是出于前此政治家的慮外的。
帝政成功,則(一)內戰可息;(二)前此列國間經濟上的隔閡,亦可消除;如撤去列國時代所設的關,出入無需通行證。而且統一之后,對外的力量,自然加強;中國未統一時,蒙古高原不曾有像漢以后匈奴等強大的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天幸。這確較諸霸或王更為有利。但是帝政成功了,君政卻全廢墜了。
怎樣說帝政成功,而君政廢墜呢?原來“君者善群也”。他的責任,就是把一群中的事情,措置得件件妥帖。這話,在第四講論儒家時,業經說過了。原始的君,固未必人人能如此,然以其時的制度論,則確是可以如此的。所以只要有仁君,的確可以希望他行仁政。原來封建政體,即實行分封制的貴族政體中,保留有原始“君”的制度的殘余,自從封建政體逐漸破壞,此種制度,亦就逐漸變更了。這話又是怎樣說呢?要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從封建到郡縣,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樣的一個變遷。我們都知道:秦漢時的縣名,有許多就是古代的國名。這許多縣,并不是起于秦的。前此地兼數圻的大國中,早已包含著不少了。這就是(一)從遠古相傳的國,被夷滅而成為大國中的一縣。這是縣的起源的一種。還有(二)卿大夫的采地,發達而成為縣;如《左氏》說晉國韓賦七邑,皆成縣之類。(三)以及國家有意設立的。如商君并小鄉聚邑為縣。此三者,雖其起源不同,而其實際等于古代的一個國則一。所以縣等于國,縣令等于國君。以次推之,則郡守等于方伯。然則大夫是什么呢?那就是秦漢時的三老、嗇夫、游徼之屬了。士是什么呢?那就是里魁和什伍之屬了。后世都說縣令是親民之官,其實這不過和郡以上的官比較而云然,在實際,縣令還不是親民的。若鄉老以下諸職,通統沒有,做縣令的,也就無所施其技,雖欲盡其“君者善群”的責任而不得了。從秦漢以后,這種職守,漸漸的沒落而寢至于無。所以做縣令的人,也一事不能辦;而只得以坐嘯臥治,花落訟庭閑,為為治的極則。縣令如此,郡以上的官,更不必說了。所以說“帝政成功,而君政廢墜”。
君政為什么會廢墜呢?于此,我們又得知道政治上階級變遷的情形。古代的治者階級是貴族。他的地位,是因用兵力征服被治者而得的。后世的治者階級是官僚,官僚是君主所任用的。封建政體的破壞,不但在列國的互相并吞,亦系于一國之中世襲的卿大夫的撤廢。卿大夫撤廢,皆代之以官僚。滅國而不復封建,而代之以任免由己的守令,亦是如此。所以封建政體滅亡,而官僚階級,就達于全盛。凡階級,總是要以其階級的利益為第一位的;而且總有一種理由,替維持階級利益做辯護。不一定是私意。官僚階級里并不是沒有好人;盡有顧全公眾的利益,而肯犧牲自己的,但是總不免為其所處的地位所局限;以為欲維持公益,非維持其時的社會組織不可,不肖的更不必說了。所以官僚階級的性質,從理論上說,往往是如此的:
(一)所盡的責任,滅至最小限度。
(二)所得的利益,擴充至最大限度。
所謂利益,是包含(甲)權勢,(乙)物質上的收入;(乙)中又包含(A)俸祿,(B)一切因做官而得的收入。此種趨勢,其限制:是(a)在上者的督責,(b)在下者的反抗。除此之外,便要盡量的擴充了。所以怠惰和貪污,乃是官僚階級的本性,不足為怪。天下盡有不怠惰不貪污的官,此乃其人不但具有官僚性質,而無害于官僚階級的性質,實系如此,猶之天下盡有不剝削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商人,然以商業性質論,總是要以最低的價格買進,最高的價格賣出的。
官僚不但指現任官吏,凡(一)志愿做官,即準備以官為職業的人;與(二)無官之名,而與官相結托以牟利的人;都該算入官僚階級之內。至于(三)為官的輔佐的人,那更不必說了。此三項中,尤以第二項為重要。鄉職本來是人民自治的機關,其利益,該與人民一致的。官僚如欲剝削人民,鄉職是應該加以反抗的。然到后來,鄉職反多與官僚相結合,以剝削人民,即由于官僚階級擴大,而將第二項人包含進去之故。如此,剝削人民的人,就日益增多,政治上顧全全體利益的方面,就不得不加以制止。要設立許多監察官,去監察鄉老以下的自治職,是辦不到的。就只得干脆把他廢掉。這是漢世很有權威的三老嗇夫等職,到后來所以有名無實,甚至并其名而無之的原因。隋世禁鄉老聽訟,為其間之一大轉關。此等自治職既廢,與官相結托以剝削人民者,遂變為現在的土豪劣紳;而自治職之僅存其名者,則淪為廝養,其本身變為被剝削者。以上是說第二項人。至于第一項,即所謂讀書人。他們現在雖不做官,然而官僚階級的得以持續,所靠的實在是這一項人。而且官僚階級維護其階級的理論,亦從這一項人而出。所以其關系也是很重要的。這一項人,未必都得到官做,然而前述的第二項中,包含這一項人實甚多;而且很容易轉入第三項中的甲項。第三項,依其性質,再分為三類:即(甲)幕友,凡以學識輔助官者屬之。(乙)胥吏,為官辦例行公事。(丙)廝役,供奔走使令。(乙)之自利方法為舞文。(丙)之自利方法為敲詐。(甲)無與人民直接的機會,如欲剝削人民,必須與(乙)、(丙)或前述的第二項人聯合。然官吏的固位、邀寵、卸責的謀劃,大多出于甲類的人;而如干謁、行賄等事,甲類中人,亦可代為奔走。
凡一階級,當其初興之時,其利害,總是和大多數被壓迫的人一致的。及其成功,即其取敵對階級的地位而代之之時,其利害,便和大多數人相反了。官僚階級取貴族而代之,即系如此。當這時代,大多數的人民,是怎樣呢?因為凡稍有才力的人,都升入官僚階級里去了。官僚階級的數量,略有定限,自然有希望走進去而始終走不進的人。然而達得到目的與否是一事,抱這目的與否,又是一事。他們雖始終走不進去,總還希望走進去,而決不肯退到平民這一方面來,和官僚斗爭。于是人民方面所剩的,就只是愚與弱。除掉以暴動為反抗外,就只有束手待斃。蘇東坡《志林》論戰國任俠最能道破此中消息。
在第二講中不是說過么?凡社會總有兩條心的:即(一)公心,(二)私心。私心雖是要自利,公心總是要利人的。貴族虐民,而官僚階級出來和他反抗,就是公心的表現。即所謂法術之士。然則到官僚階級轉而虐民的時候,這種公心,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不錯,公心是無時而絕的,但是公心要有一條表顯的路。在從前貴族階級跋扈時,法術之士——即官僚階級的前身,是作為君主為代表公心的機關,教他行督責之術,去打倒貴族階級的。這時候,官僚階級既代居貴族的地位,君主應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理想是理想,事實是事實。理想的本性,總想做到十分,一落入事實界,就只能做到兩分三分了。君主所行的是政治,政治是實際的事務。凡實際的事務,總是帶有調和的性質的,即是求各種勢力的均衡。官僚和民眾的利益,是處于相反的地位的。而這兩個階級,都有相當的勢力,做君主的,不但不能消滅那一方面,并不能過于犧牲那一方面,亦只得求其勢力的均衡。所以做君主的,也只能保障官僚的剝削平民,限于某一限度以內。過此以往,便不能為人民幫忙。從前官場中總流行著一種見解:“人民固應保護,做官的人,也該叫他有飯吃。”——譬如你為保護人民故,而裁撤官吏所得的陋規,官場中人,就會把這話批評你——就是這種意識的表現。
所以這時候的平民,自己是既愚且弱,不會辦什么事了。官吏在責任滅至最小限度、權利擴至最大限度的原則下,不會來替你辦什么事的;而且你要自己辦事,還會為其所破壞。為什么呢?因為你會辦事,你的能力就強了;就會反抗官吏的誅求。而且你有余款,照理,官吏是要榨取去的,怎會讓你留著,謀你們的公益事務呢?如此,凡人民相生相養之事,在古代,由其團體自謀,而其后由人君代管其樞者,至此,乃悉廢墜而無人過問,而人民遂現出極蕭索可憐的狀態。中國后世的人,都要謳思古代,這并不是無因的。因為表顯在古書中那種“百廢俱舉,即人和人相生相養之事,積極的有計劃、有規模,而人不是在最小限度之下,勉強維持其生存的現象”,在后世確乎是不可見了。在物質文明方面,總是隨著時代而逐漸進步的,在社會組織方面,則確乎是退步了。人,究竟在物質文明進步、社會組織退步的環境中所得的幸福多呢,還是在物質文明較低、社會組織合理的環境中所得的幸福多呢?這本是很難說的話。何況想像的人,總只注意到古代社會組織合理的一方面,而不甚注意到其物質不發達的一方面呢?謳歌古代,崇拜古代,又何足為怪呢?所以說:帝政成功,君政廢墜,實在是政治上的一個大變遷。
人,雖然和盲目的一般,不大會知道他自己所該走的路。然而經長時期的暗中摸索,也總會走上了該走的路。帝政的成功,君政的廢墜,既然是政治退化的大原因,人為什么不回到老路上去,把一個大帝國,再斫而小之呢?此則由于人類本來是要聯合的。無論從物質方面,精神方面講,都是如此。而且全世界未至于風同道一,則不能不分為許多民族和國家。異民族和異國家之間,是常有沖突的。有沖突,我們亦利于大。這是已成的大帝國,不能斫而小之的原因。國既不能斫而小之,而國之內又不能無利害沖突,則只有仰戴一個能調和各階級利害的君主,以希冀保持各階級間勢力的均衡了。帝政從秦滅六國之歲,至于亡清遜位之年,凡綿歷二千余載,其原理即由于此。
然則當其時,在政治上,為人民的大害的,就是官僚——用舊話說,可以說是士大夫階級。——要治天下,就是要把這一個階級刬除,但是要把這一個階級刬除,除非人民自行覺悟奮起不可——君主只能調和于兩者之間,前面已經說過了——這是談何容易的事。所以這時代,所謂政治思想,亦都是官僚階級的政治思想。官僚階級的政治思想,又是怎樣呢?凡是人的思想,總不免于落伍,這個道理,在第四講中,已可明白。所以周秦的思想,在周秦之世,已經落伍了,而漢以后人還是沿襲著它,他們受時勢的影響而有所發展,可以分做三派:
其一,是看到人民的貧苦愚弱,而想要救濟他們的,卻沒有想到救濟人民,沒有這一個操刀代斫的階級。你叫他操刀,他就不代人家斫,而為著自己的目的斫了。
其二,是看到官僚階級的罪惡,想要對付他的。但是此時的官僚階級,和前此的貴族階級不同,前此的貴族階級,已經走到末路了,所以有新興的官僚階級出來打倒他。此時的官僚階級則尚未至于末路,沒有新興的階級,所以他始終沒有被打倒。
其三,亦知道下級人民,貧苦愚弱得可憐。但是社會的本身,復雜萬分。什么事都不是直情徑行,所能達其目的的,不但不能連其目的,還怕像斯賓塞所說的那樣:修理一塊失平的金屬板,就在凸處打一錐,凸處沒有平,別的地方,倒又凹凸不平起來了。所以照這派人的意見,還是一事不辦的好。
這三派的思想,我們把他排列起來,則
(一)左派:儒家。
(二)中間派:法家。
(三)右派:道家
我們現在,卻先從道家講起。
來源:《中國政治思想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