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就是任性,沙特花35億購買東風導彈,還邀請中國駐軍協助。消息一出,美國立馬急了,生怕這個大客戶被中國搶走,可這次是沙特上趕著!
1986年深冬,沙特駐美大使班達爾親王秘密飛抵北京。這位日后被稱為“沙漠行者”的外交官肩負著一項重任,為沙特尋找一款能震懾四方的“定國神器”。
此前,沙特向美國求購遠程導彈被拒,連射程僅120公里的短程導彈都未能獲得。
當班達爾親王走進中國某空軍基地時,目光被24米高的鋼鐵巨物牢牢鎖住。東風-3導彈靜靜矗立在發射架上,64噸的龐然身軀令人畏懼。
沙特代表團成員低聲交換著驚嘆,他們知道,這就是拯救沙特的“鎮國神器”。
天價交易背后的戰略焦慮
兩伊戰爭已持續六年,以色列戰機曾千里奔襲摧毀伊拉克核設施。
夾在中間的沙特王室寢食難安:東有霍梅尼的激進輸出,西擁貝京的擴張政策,北方還盤踞著薩達姆的百萬大軍。
美國拒絕提供戰略武器,蘇聯更是和伊朗站在一起,靠不住。
沙特的空軍司令蘇爾坦親王直言:“我們需要一種讓敵人在動手前掂量后果的武器。”
在沙特前來求購東風-3時,中國咬咬牙接了,這不僅是筆軍火生意,更是打破西方對中東武器壟斷的機會。
談判桌上,中方代表試探性伸出一根手指,沙特代表毫不遲疑:“一億美元一枚?可以!”
這個報價讓東風-3的設計師們目瞪口呆,他們預期的單位是人民幣。
1987年,中沙最終簽署的合同震撼世界:35億美元購買35枚常規彈頭版東風-3。
要知道,當時中國一年的GDP才2728億人民幣,150億相當于全國財政收入的5%!
隨后,36枚東風-3秘密運抵沙特,中國還派了一支“技術保障部隊”常駐沙特,負責維護導彈、培訓操作人員。
這個導彈只需要加注需數小時液體燃料,命中精度約2公里,公路機動時速僅幾十公里。
但它2800公里的射程,卻足以覆蓋伊朗全境和以色列核心區,搭載的2噸常規戰斗部更能摧毀加固目標。
沙漠中的“定海神針”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裝甲集群碾過邊境,監視屏顯示伊拉克裝甲師,最近距僅20公里。
消息傳到利雅得王宮,法赫德國王立即召見蘇爾坦親王:“我們的‘東風’能阻止薩達姆嗎?”當夜,駐扎在蘇萊伊勒基地的東風-3部隊進入最高戰備。
沙特通過秘密渠道向伊拉克發出最后通牒:百萬大軍若再南下一步,35枚導彈將實施“毀滅性齊射”。
當時,伊拉克最先進的“侯賽因”導彈(飛毛腿改進型)射程不足600公里,根本夠不到沙特縱深目標。
威懾最終奏效,薩達姆的軍隊止步沙科邊界,為多國部隊部署贏得關鍵時間。
可在導彈交付后,發現沙特連基本維護能力都不具備。
中方又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沙特另付150億美元,中國派遣駐軍負責全周期維護。
三十年如一日,佩戴“藍盔”的中國技術團隊穿行于發射陣地,用“中醫式”保養讓老導彈保持最佳狀態。
其實東風-3抵擋沙特時,最慌亂的不是中東各國,而是美國。
他們第一次發現,在中東這片“自家后院”,居然有個國家敢繞開自己,直接找中國買“大殺器”。
小國的“生存智慧”
現在回頭看,這筆交易簡直是“中東版田忌賽馬”,沙特用150億人民幣,買到了三樣最珍貴的東西:安全感、話語權、戰略主動權。
先說安全感。中東國家買武器,最怕的不是“打不贏”,而是“被卡脖子”。
美國賣F-15給沙特,但每次升級都要看美國臉色;賣“愛國者”導彈,結果在海灣戰爭中被證明“防不住飛毛腿”。
可東風-3不一樣,技術不依賴任何國家,維護團隊全是自己人。
沙特后來公開的資料顯示,東風-3部署后,以色列的戰機再沒敢靠近過沙特領空,伊朗的導彈部隊也把“瞄準利雅得”的目標改成了“躲著走”。
更絕的是,中國承諾“導彈不用于攻擊第三國”,既給了沙特威懾力,又避免了直接卷入地區沖突,這種“有威懾但不惹事”的定位,比單純買幾架戰斗機實在多了。
再看話語權。以前沙特在中東說話,總得看美國臉色:“我要買武器?先支持以色列。”“我想調解巴以矛盾?美國說‘你算老幾’。”
但買了東風-3后,沙特的底氣硬了。
1990年海灣危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特本來怕得要命,結果美國想借機派兵駐扎沙特,沙特直接攤牌:“我有東風-3,你們別想在我地盤上撒野。”
最后美國雖然還是來了,但不得不給沙特更多“尊重”。
美國后來為了拉攏沙特,反而主動給沙特降價賣武器,這就是“有核威懾(雖然是常規中程彈道導彈,但在中東足夠管用)”的力量。
最關鍵的是戰略主動權。沙特這一步,其實是給所有中東小國“打了個樣”:別總指望大國保護,自己手里有“硬家伙”,才能和大國平起平坐。
后來的伊朗搞核計劃、土耳其買俄羅斯S-400,或多或少都有沙特的影子。
既然美國能為了利益“翻臉”(比如1990年海灣戰爭前,美國曾默許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小國憑什么把自己的安全交給別人?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沙特這是‘花錢買平安’,能撐多久?”
但事實是,40年過去了,沙特依然在中東“混得風生水起”。
2017年沙特組建“伊斯蘭反恐聯盟”,2023年和伊朗在北京和解,背后都有“手里有牌”的底氣。
反倒是當年嘲笑沙特“冤大頭”的國家,比如以色列,現在反而得找沙特談合作。
畢竟,誰也不想和一個“能隨時摁響核按鈕”的國家硬剛。
40年后再看,這筆交易贏麻了
再看1987年的那筆交易,簡直像一場“跨時代的布局”。
沙特用150億人民幣,不僅買來了36枚導彈和一支駐軍,更買來了40年的和平發展期。
這期間沙特靠石油賺得盆滿缽滿,建起了現代化城市,成了G20成員國,中國則用東風-3敲開了中東市場的大門。
后來“梟龍”戰機、052D驅逐艦、光伏電站相繼進入中東,一步步從“軍火賣家”變成了“全面合作伙伴”。
當年美國媒體罵沙特“愚蠢”,現在卻不得不承認:中東的“中國因素”越來越強,連沙特的石油出口都開始用人民幣結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