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橋延伸出的行走記憶
唐錄梅
安公橋
我家門口不遠處有一座小橋,東湖的水從橋下緩緩流過。很久很久以前,這里并沒有東湖,長灘寺河流域由東而來,進入岳池城,時人稱之為靈溪水。靈溪河時漲時消,河岸兩邊百姓來往很是不便,時任四川宣撫使的安丙體恤民情,在城東捐資修了一座橋,百姓感恩安丙,稱此橋為安公橋。
安丙(1148—1221年),字子文,號皛然山叟,廣安軍甘溪場人。安丙從小聰慧過人,宋淳熙五年(1178年)中進士,至宋開禧二年(1206年),歷任昌州大足主簿、新繁(成都新繁)知縣、小溪(四川遂寧)縣令、隆慶(四川劍閣縣)通判及大安軍(陜西陽平關)知州等職。
歲月洗禮,安公橋幾度因洪水泛濫垮塌復建,現存橋梁為清代重建三拱石橋。安公不僅為岳池修橋,還為廣安造塔。南宋時期渠江聾子灘附近水流湍急,行船至此常出事故,百姓傳水下有妖作怪,于是安丙在這里主持修建白塔以鎮水運。白塔坐南朝北,塔內塑有很多佛像以鎮水妖,塔身臨江一面刻有“如來須相,舍利寶塔”8個字,所以白塔又有“舍利寶塔”之稱。
修橋一座,造福百姓一方,造塔一座,聚一方百姓信仰,安丙在廣安各地留下了許多故事和印跡,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安丙在四川主政數年,平定吳曦之亂,領兵北伐收復吳曦降金時所獻四州,獲宋寧宗封四川宣撫史。嘉定十二年(1219年),紅巾軍張福等發動叛亂,安丙再任保寧節度使兼四川宣撫使,斬亂賊張福,嘉定十三年(1220年),安丙聯合西夏發動秦鞏之役。雖敗,卻一改南宋膽小畏戰之印象。
宋朝項安世在《凱歌》里這樣寫道:“興安有安丙,談笑戮吳曦。偽王亂領出深谷,長史捷布登前墀。銅梁玉壘見天日,瞿塘滟滪無蛟螭。”安丙也有“自古和戎掌權柄,未聞磕頭可安邊”傳世,可見安丙是南宋一名威武不屈的抗金大將。
安丙已成為華鎣的一種城市文化符號。安丙公園里,安丙銅像高高屹立,目光深邃注視著新華大道,公園里還有文化墻、安公祠、安公廊橋連接著天上街市。
三公里之外的廨院村安公橋已不再使用,濃蔭遮蔽下蠻溪河溪水淙淙,繞回龍橋流去。廨院寺安安靜靜在月臺壩一隅,1219年安丙平定“紅巾之亂”有功而獲賜建。在廨院寺外一青磚小屋的石墻下,泥土覆蓋著重建廨院寺碑記的碑刻,露出的一角楷書陰刻字跡清晰,附近一家土墻房木門上也有大量木刻字跡,處處都銘刻著安丙在這座城市存在的文化記號。
同樣,安丙的出生地華鎣永興場有安丙街、安丙小學,安丙故居褒先寺坐落在永興場東,隔壁的永興中學瑯瑯書聲時常飄進褒先寺里。褒先寺始建于南宋,因安丙平定吳曦之亂且抗金有功而獲宋寧宗賜封少師,在此為安丙建生祠,明代毀于兵災,清康熙初年又在原址復建。因是紀念先人安丙,便起名褒先寺。
走近褒先寺,風吹得枝葉簌簌生響,寺前的池塘水波浮漾。整個寺院很是安靜,永興中學的上課鈴聲“叮鈴鈴”翻過院墻在褒先寺空中飄蕩。
前殿兩棵黃桷樹新長的葉子蓊蓊郁郁,一棵羅漢松虬枝張揚覆滿小徑,庭院青青、花草扶疏、樹木蔥郁,大殿在古樹掩映間若隱若現。
安丙家族墓葬群位于皛然山半山一處臺地之上,1996年修建公墓時被發現,是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級別最高、最具藝術價值的一處宋代家族墓葬,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丙家族墓葬群共發掘有5座墓葬,安丙夫人鄭氏墓、安丙墓、安丙妾室李氏墓,第4座墓葬無主,第5座是安丙孫女墓,據悉安丙孫女墓挖掘出很多宋代錢幣,其余墓室基本上都已被盜。安丙家族墓葬墓室建造為仿木結構按宋代木制營造法式,斗拱棱角分明樣式繁復。
墓室共有人物雕像100多個,安丙墓墓室口武將手攥利斧暴眼鼓睛威風八面,夫人鄭氏墓門口武將按劍嗔目氣勢騰騰。安丙墓左右各有官員列隊手持笏板神態肅穆,夫人鄭氏墓左右則是樂師或簫或笛或琵琶或鼓,神態各異,歌舞伎或歌或舞,姿態萬千。
玄武、朱雀、青龍、白虎鎮守四方,麒麟、童子、祥云、瑞獸皆雕刻得栩栩如生,蝴蝶、花草更是不缺,稀罕的是左右還有荔枝、枇杷,枝葉纖毫畢現果實逼真。最令人稱奇的是一人扎馬步手執龍尾,如龍行虎步撼龍騰飛,據說那是隱喻安丙乃一員虎將如龍升天。
從安公橋,到白塔,再到褒先寺、安丙墓,安丙的故事更加豐厚。
特別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唐錄梅
供稿:廣安市地方志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