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歷時兩年的拉鋸戰,發生在山航乘務員(及其老公)和山東航空之間。
我上個月看到后,了解了一下大概的情況,發現這已經不是站誰不站誰的問題。
從協商,變成對抗,本可以借助制度與溝通解決的糾紛,被一步步推向了互相消耗的一種極端。
最終沒有誰可以勝利,且最終大概率要整個行業的所有員工來買單。
2023年11月,山航乘務員宋某在航班上結束后,向公司報備“自己幫旅客拿行李時手腕受傷”,后診斷為TFCC損傷(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損傷)。
我先插一句,空勤機組在航班上受傷,一般來說公司很難去調查,因為確實曾經有人在休息期間受傷,然后咬牙堅持飛一個航班,落地再跟公司報工傷的這種先例,但這是一種特別誅心的邏輯,航空公司一般也不想真去深究“你在航班上到底是怎么受的傷?”
這一次,山航也是本著信任的原則,啟動了工傷認定流程,按照傷情以及山東省的規定,給了她一個月的停工留薪期(實際給了三個月)。
三個月后,她說身體沒有恢復,需要請病假,按照她的工齡,山航給了她6個月的病假。
再然后,她申請延長,公司又給她延長了兩個月,至此,已經休息了11個月。
病假期滿,她返崗,接著開始請年假和事假,共計30余天。
今年1月,她先后兩次參加局方體檢沒能通過,提交了轉崗申請,等待崗位安排。
5月份,公司與她協商先去客服中心過渡,地點位于濟南,從那開始,一個公眾號開始連續多次的發表與她相關的內容,大體意思就是說她受到了山航不公平的對待。
考慮到她的實際情況,公司在青島協調了4個崗位,她都不同意。后山航先后三次與其夫婦當面協商,7月份,其丈夫提出了賠償500萬的訴求,包括那個公眾號所謂的版權費,后來這個數字漲到了778萬。
綜上,她的訴求就是,要么賠778萬,要么在青島專門設置一個工作崗位,且月薪不低于1.2萬。
據山航知情乘務員透露,這么長的時間里,她始終不肯配合去做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其實她只要拿到鑒定,多少級的傷殘都有相應的法律標準,沒有這個鑒定,公司在流程上就缺乏有效的依據。
沒有依據,任何公司都不可能給予員工想要的待遇,山航是國企,所有決策當然得有依據,這不是誰嗓門大就能拍腦袋決定的事。
至于為什么不去做這個鑒定,我不想誅心的去猜什么,只能輕嘆一聲。
在那長達一年在職無產出的階段,山航一直按相應福利標準執行,沒有去卡她制度的紅線,能做到這一點,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下,需要的不只是程序規范,還有公司管理層內部的感同身受。
但就是這樣的一年,被濃縮成一句“她受傷之后在家躺了一年,工資照發”,在輿論和維權表述中呈現出一種公司毫不費力、員工弱勢吃虧的錯位敘事。
說句不該說的,公司如果真要嚴卡,想把她甩掉,有的是辦法。
這場糾紛的早期,公眾的同情幾乎天然地傾向于乘務員一方。
畢竟,幫旅客拿行李時受傷,本就是一種常見又略帶悲壯的“職業性傷害”。在一個強調服務的職業里,因為一次順手相助而留下后遺癥,這聽起來就很讓人心疼。
公司也確實按照流程給予了充足的福利支持,從工傷認定到病假延長,再到人性化地合并事假、年假,總共近一年的時間里,沒有壓工資、沒有強行清退,甚至在她體檢不過、需要轉崗時,還在濟南和青島之間來回協調崗位,爭取讓她能“合規合情地”回到工作軌道。
但當這起事件在網絡上被反復講述成“一個可憐的女乘務員,被企業欺壓、連年賠償無門”的故事時,輿論會逐漸忽略了最初那段“公司給得已經遠超制度”的現實。
在協商過程中,其家屬提出了高達778萬的賠償要求,這不僅超出了工傷補償的正常框架,也讓整個事件的重心,從“勞資協商”變成了“心理對抗”。
到這一步,爭議早已不再是工傷與否、轉崗是否合適的問題,而是一種法律邊界感的消失。
公司可以理解員工因傷病而難以承受,也可以在短期內“多照顧一些”,但如果這種體諒被無限放大,變成一種“你既然照顧了我三分,就應該承擔我全部生活成本”的期待,那它最終壓垮的,可能不是一個崗位,也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制度。
乘務員受傷,我們是理解的,也真的感同身受。但問題在于,如果這起事件最終以超常規賠償“解決”,那它所帶來的后果,就不只是“一個員工贏了”,而是整個行業原本建立在信任上的基礎,開始塌方。
民航對“工傷”的判定,本來就有太多模糊地帶:你說在飛機上扭了腰,怎么證明確實發生在飛機上?你說過夜時在酒店扭了腳,你又怎么證明這確實發生在酒店中?
很多時候都是公司在“高于制度”的層面,體諒員工,認定為工傷。
那是一種默契,也是一種責任。
但如果這樣的默契被誤讀,甚至被包裝成“只要情緒夠強烈、輿論夠大,就能換來賠償”的模板,那么從今往后,每一個傷情處理,都將不再從“同理心”出發,而是從“懷疑論”開場。
乘務員說:“我飛航班,撞腦袋了,頭很痛。”
公司會不會第一時間問:“有沒有旅客撞你?有沒有顛簸?發生在幾時幾分?有沒有人證明?有沒有跟駕駛艙報備?”
這不叫規范,這叫制度性冷漠。
而一旦變成這樣的工作氛圍,對員工,對公司,對行業,都是災難性的。
我們可以為一個個體的困境抱不平,但不能讓“極端個例”去引導整個體系的走向。尤其是在當下,信任本就稀缺,而規章制度之外的溫情,更經不起反復透支。
在這次的事件風波里,山航表現得很克制。
面對激烈言論,公司不反擊;面對高額訴求,不撕破臉;面對爭議,也沒第一時間澄清程序與底線,一直保持著“國企式”的沉默與克制。
可體面在互聯網上,換不來公平。
你不說,就默認;你不應,就被打。有理也會被架空,有據也會被淹沒。一次正常的轉崗處理,被扭曲成一場企業公信危機。
員工不是敵人,企業也不必當圣人。原則要守,態度要出。否則制度成空,沉默變軟弱,克制只會變成輿論眼中的“認慫”。
開頭就說了,這件事不存在站誰不站誰。
但是我很不愿意看到員工與公司之間走到今天這個局面,信任,是民航業絕對的溫情底線。它一旦被消耗殆盡,剩下的只有制度冷冰冰地運行,那種氛圍,誰都不好受。
我還是希望她的問題能依法依規的妥善解決,也希望山航別再為此內耗,繼續堅守原則,但我更希望:
下一次,當某位員工再因為傷情提出“我想走工傷流程”時,公司還能像這次一樣說:
“先按工傷走,我們相信她。”
別讓一次撕扯,換來以后無人敢信。
別讓一次極端,把制度拖成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